1. 简单百科
  2. 单子麻黄

单子麻黄

单子麻黄(食虫类:Ephedra monosperma J. G. Gmel. ex C. A. Mey.)是麻黄属、麻黄属草本矮小症灌木。单子麻黄地上部分含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黄碱等麻黄生物碱,麻黄碱为主,伪麻黄碱含量较少,总含量为2.466%。

形态特征

高5-15厘米;木质茎短小,长1-5厘米,多分枝,弯曲并有节结状突起,皮多呈褐红色;绿色小枝开展或稍开展,常微弯曲,节间细短,长1-2厘米,稀更长,径约1毫米。叶2片对生,膜质鞘状,长2-3毫米,下部1/3-1/2合生,裂片短三角形,先端钝或尖。

雄球花生于小枝上下各部,单生枝顶或对生节上,多成复穗状,长3-4毫米,径2-4毫米,苞片3-4对,广圆形,中部绿色,两侧膜质边缘较宽,合生部分近1/2,假花被较苞片长,倒卵圆形,雄蕊7-8,花丝完全合生;雌球花单生或对生节上,无梗,苞片3对,基部合生,雌花通常1,稀2,胚珠的珠被管较长而弯曲,稀较短直。雌球花成熟时肉质红色,微被白粉,卵圆形或矩圆状卵圆形,长6-9毫米,径5-8毫米, 最上一对苞片约1/2分裂;种子外露,多为1粒,三角状卵圆形或矩圆状卵圆形,长约5毫米,径约3毫米,无光泽。花期6月,种子8月成熟。

近种区别

单子麻黄区别于细子麻黄(学名:Ephedra regeliana Florin)的是雌球花无梗,仅1粒种子,当年生枝光滑少微粗糙;区别于雌雄麻黄(学名:麻黄属 fedtschenkoae Pauls.)的,除分布区外,单子麻黄仅为雌雄球花异株,非为同株。

分布范围

分布较广,产于中国黑龙江省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等省区;俄罗斯也有分布。在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多生于海拔1000米上卞,在西北及西南各省区则分布较高,常见于海拔1800-4000米地带。

生长环境

多生于山坡石缝中或林木稀少的干燥地区。

生长习性

地下茎发达;在地表处顶芽枯死,从节上多次重复发出侧枝;侧枝长出1-2节间后,顶芽又被更替,重复发出侧小枝,以致在地表形成无主茎的稠密垫丛。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年)——近危(NT)。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种群现状

在中国东北,单子麻黄由于常年被过度采挖,再加上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数量稀少,分布区域十分狭窄。

2023年6月,列为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新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发布.今日头条.2024-02-07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Ephedra monosperma.2024-02-07

403 Forbidden.生态环境部.2024-02-07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通知.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