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角蟾

大角蟾

角蟾(学名:Xenophrys major),又称白颌大角蟾或白颌异角蟾。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景洪养、普文镇勐腊县屏边苗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区)有分布;国外分布于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越南。生活于海拔1300米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带的山溪及其附近。4月间曾在流溪内见到成蟾及蝌蚪

形态特征

雄蟾体长66mm左右,雌蟾体长80~83mm。头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盾形,显著突出于下唇,颊部几乎垂直而略向内斜;鼓膜椭圆形,斜置,有耳柱骨;上颌有齿,犁骨齿明显。头体背面光滑,头后有痣粒组成的“Y”形肤棱;褶后端略粗,不膨大呈豆状;腋腺小而圆,位于胸侧,股后腺显著。前肢较粗短,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后肢适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或略超过,左右跟部重叠,胫长大于体长之半(雄性);趾侧缘膜清晰,趾间具微蹼;内突不显,无外跖突。背面多为褐色、灰棕色或红棕色,两眼间有一个黑棕色三角斑,体侧有褐棕色细线纹;头侧从吻端至肩基部为深褐色;上唇缘由鼻孔至口角有一条白色线纹,多数个体该线纹在眼下方终断;后肢有褐色横纹;咽胸部灰褐色,咽部两侧各有一条弧形黄白色线纹,腹两侧有深棕色花纹;腹部和股部腹面多为浅棕色。雄性第一、二指上有棕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无雄性线。解剖雌蟾,腹内卵粒直径2.5mm左右,乳白色。第37~39期蝌蚪全长49mm,头体长14mm,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47%左右,尾末端钝尖;口部呈漏斗状,无唇齿及角质颌;头体背面褐色,尾肌颇发达,尾鳍较低厚,尾鳍上有深色小斑点。

生活习性

黄昏前成蟾常蹲于流溪旁的石块或枯叶堆上,跳跃力很强。据胃检得知,该蟾捕食蟛蜞、象、金龟子、蚁类、蝇等多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

种群状态

大角蟾分布较宽,其种群数量较多。受胁等级: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