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虫体较细,长4毫米,翅展约6.8毫米。卵囊1-2毫米,似小球状胶团,无色。体前部,取食萍体、萍根。
形态特征
(萍二带摇蚊)
成虫
雌虫体长约3毫米,翅展6毫米。体灰黄色,触角念珠状,具许多刚毛。中胸盾片两侧各有1条黄褐色纵条斑。前翅半透明,中部有蓝紫色宽横带。足细长,灰黄色,腿节、胫节端黑褐色,前足第一付节较胫节长。腹部较粗壮。第三、六腹节背面具褐色横带,第二、八腹节背面具淡褐色斑。雄虫体较细,长4毫米,翅展约6.8毫米。触角较雌虫 的长大。前翅无横带,腹部细长,第三、六腹节背面也具褐色横带。
卵
椭圆形,长0.15毫米,宽0.08毫米。初产时无色,后变为淡白色。卵囊1-2毫米,似小球状胶团,无色。
幼虫
初孵幼虫乳白色,后渐加深成黄色,可透见红色,消化道。老熟时体变浅红色,体长4-6.7毫米。前胸和腹部末节各具原足一对。第九腹节背面有乳突一对,各生细长毛7-8根,末节在肛门附近有尾鳃二对,无腹鳃。
蛹
体长3-4毫米,黄绿色至暗绿色。前胸背有一对毛状呼吸器伸出头部。翅芽伸达第四腹节中部。第九腹节上有粗毛刚毛。
生活习性
在南方一年发生九至十二代,以幼虫越冬。冬季气温较高时仍能活动取食。4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盛发,第一代历期40天;其他各代历期20-30天。全年以春、秋两季发生最多,对绿萍危害甚烈。
成虫多于傍晚羽化,羽化后在萍体上栖息1-2小时即能飞翔。雌虫趋光性强。成虫寿命1-5天,白天多在稻从、田边杂草或萍面潜伏。羽化的当晚或次晚黄昏,在离地高1米处处成群飞舞交尾,并于当晚产卵。黎明前后产卵最多。卵囊粘附于吸收叶下面或萍根上。一般每雌仅产1个卵囊。初产的卵囊极小,为乳白色小点,经水浸泡后膨大,成直径2毫米左右的不规则的白色球状胶团。卵期1-3天。初孵幼虫虫体极小,在萍体的生长点上咬食嫩叶,并能钻入顶芽、取食嫩根、吸收以叶和同化叶。至第三龄以后,食量渐增,缀萍体碎片等结茧筑巢,匿居其中,仅伸出虫 体前部,取食萍体、萍根。2头三至四龄幼虫,48小时可吃完一株绿萍。田间每平方市尺萍面(以每亩水面放1000斤左右绿萍叶)有1000头幼虫,且在15-20天能完成一个世代的气候条件下,1-2天内就会发生大面积“虫倒萍”。幼虫期10-20天(越冬代除外)。老熟幼虫至预蛹期间能吐丝作茧。近羽化 时,蛹能钻出巢茧,悬浮活动于水中,至体表变黑而具光泽时,即浮于水面羽化。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萍田控制浅水,萍丝虫病活动会受到限制。故养萍田块保持 湿润状态,日排夜灌,可减少萍摇蚊的危害。此外,合理施肥、精细管理,使绿萍繁殖迅速,大大超过萍丝虫的繁殖速度,也能避免绿萍受害。
灯诱成虫
萍摇蚊趋光性极强,点灯诱杀成虫,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药剂防治
在萍摇蚊盛发期,注意检查,掌握虫情,及时施药。可用50%双硫磷乳油800倍液喷治,也可每亩用3%喃丹颗粒剂3.5公斤撒施萍面,或用茶子饼5-6公斤,捣碎冲水25公斤,浸一昼夜,去渣过滤,加水至75公斤喷雾或加水3-4担泼浇。由于 萍丝虫病 栖息巢蚕中取食,有外物保护,故施药前适当 拍萍,破坏虫巢,能提高 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