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元法僧

元法僧

元法僧(454—536年),字法僧,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宗室,父亲是江阳王拓跋钟葵。

元法僧是拓跋珪拓跋玄孙,阳平王拓跋熙曾孙,阳平靖王拓跋他之孙,江阳王拓跋钟葵之子。元法僧最初担任太尉参军,后迁任益州刺史,转任徐州市刺史并坐镇彭城。公元525年正月,魏室动荡,元法僧趁机反魏称帝,国号“宋”,年号“天启”,首都徐州。迫于朝廷军事压力,称帝仅半个月即投降了南梁。受封为侍中、司空,并封为始安郡公。

大通二年,元法僧被提升为冠军将军,中大通元年时,他转任车骑将军。在中大通四年,元法僧进一步晋升为太尉,并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骠骑将军、开府同三司及郢州刺史。最终,他在任内去世,享年八十三,追赠谥号“襄厉”。

人物生平

皇室宗亲

元法僧是北魏皇室的支系,父亲拓跋钟葵被封为江阳王,其始祖为北魏开国君主道武帝拓跋珪。作为皇室宗亲和封王之子,元法僧的仕途发展顺利。元法僧最初担任太尉行参军和龙骧将军,随后被任命为益州刺史。之后,他出任使持节、都督徐州诸军事及徐州刺史,负责镇守彭城。

元法僧凭借高贵的血统获得高位,但缺乏政治头脑和管理才能,表现出平庸和骄横的特征。他贪婪残暴,喜怒无常,且常常随意杀戮。他在担任益州刺史期间,元法僧恃权仗势,打破常规,强迫当地豪族子弟及士人入伍服役。这一做法得罪了当地豪强,导致民心不安,引发了全境的大规模叛乱,并且吸引了南梁趁乱入侵。元法僧派遣其子元景隆出兵抵御南梁军,双方在葭萌(今四川广元市西南)展开激战,结果元景隆惨败,损失十余座城池。南梁军逼近武兴,元法僧因恐慌而在白天关闭城门,导致行旅受阻和民怨沸腾。朝廷收到元法僧的告急奏报后,决定将他调回,并派遣能干的傅竖眼接手此局面。傅竖眼在短短几天内进行了三次战斗,取得九场胜利,成功平定内乱并赶走了梁军,稳固了益州局势。

元法僧回到朝廷后并未受到责罚,反而被任命为光禄大夫。随后,受到胡太后宠信的权臣元叉的推荐,他又被任命为安东将军及徐州刺史,从而成为掌握一方权力的高级官员。

叛魏称天子

当时的北魏孝明帝元诩年仅六岁,其母胡太后临朝称制。与前任冯太后相比,胡太后虽然具备一定的政治才能,但过于荒淫奢靡,名声不佳。几年间,她的统治导致朝政紊乱,皇室内讧,地方镇将叛乱,民众骚乱,最终造成了国家的混乱与不稳。

元法僧一向依附于权臣元叉,但随着元叉专权擅政,行为愈发骄横和恣意,局势愈加混乱。元法僧预感元叉的专权不会长久,担心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在朝廷动荡和叛乱频发的背景下,元法僧暗中产生二心,密谋自立。

正值朝廷派中书舍人张文伯出使徐州,元法僧计划拉拢他共同谋反,便试探性地向张文伯提出:“我打算与你一起去危就安,你能跟着我共同起事吗?”张文伯对此表示坚决反对,铁骨铮铮地回答:“宁可去死,也不能弃忠义而附叛逆啊!”这一回应令元法僧极为愤怒,最终他将张文伯杀害。

元法僧在愤怒之下杀了朝廷使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暴露,难以收手。于是,他决定不再隐瞒,采取进一步行动,清除异己,消除障碍,先后杀害了行台高谅,并在彭城公开反叛。

萧衍普通六年(公元525年)正月十五,七十二岁的元法僧在彭城自称为天子,建立国号“宋”,改元“天启”。他封了几个儿子为王爵,并部署将领,调集军队,以备战斗和防守。

朝廷得知宗室元法僧自家人起乱,杀害使臣,清除异己,并僭称皇帝,无法容忍这一行为。于是,朝廷立即下令安乐王元鉴率领大军前往徐州,讨伐这位皇室叛逆者。

降梁享尊荣

元法僧是一位有野心但实力不足的统治者,他未预料到朝廷会迅速派遣大军讨伐自己。当朝廷征讨大军即将抵达时,元法僧感到恐慌,意识到自己难以抵挡,遂决定派遣儿子元景仲前往南梁请降,愿意成为附庸。

徐州辖七郡二十四县,据鲁、豫、皖、苏要冲,历来是军事重镇,萧衍看到这一机遇,十分高兴,立即派遣散骑常侍朱异前往徐州进行安抚。同时,他任命北魏宗室元略大都督,指派将军陈庆之等人率军前去援助元法僧。这一系列举措显示了梁武帝对局势的敏锐把握和战略部署。

援应的梁军尚未抵达,魏徐州安东府长史元显和便率先起兵讨伐元法僧。面对下属的起义,元法僧迅速率军出战,成功击败了前来的王师,并俘获了元显和。按宗室辈分计算,元法僧是元显和的叔祖,他深知显和年轻有为,忠诚正直,具备宰辅的才能,因此希望将他拉拢到自己一方。

元法僧亲切地握住显和的手,热情邀请他与自己同坐,试图以此安抚对方。然而,元显和拒绝了他的好意,直言不讳地指责道:“我与阿翁都出身于皇家,是国家的支柱,如今你却背叛国土投向外邦,你难道不怕历史会记录下你的罪行吗?”元法僧试图进一步拉拢他,但元显和毫不妥协,坚定地表示:“我宁愿死而为忠义鬼,也不愿生而为叛逆臣!”显和的这一番话充满正气,令元法僧感到羞愧,面色一红一白,恼羞成怒之下,他下令将显和推出斩首。显和在临刑之际依旧神情自若,坚定地接受了这个命运,表现出无畏的忠诚与气节。

安乐王元鉴率大军逼近彭城,与元略率领的援应梁军遭遇,双方在城南展开大战。元法僧大败,仅领着数十骑跑进了彭城。元鉴一鼓而胜,不免骄傲轻敌,疏于戒备。元法僧钻中空子,偷袭得手,大破魏军,元鉴单骑逃脱,

尽管元法僧在战斗中侥幸获胜,但他仍然担心北魏朝廷不会饶恕自己,于是向梁武帝上书,请求入朝。三月,梁武帝派遣其子豫章王萧综驻守徐州市,并召元法僧前往京城建康。元法僧随后迫使彭城的万余名官民随他南渡,并对戍守彭城的三千多将士进行标记,将他们充作奴仆,强迫他们一同南下。

梁武帝派人接应,发布《应接元法僧诏》:庙谟已定,王略方举。侍中领军将军西昌侯萧深藻,可便亲戎,以前启行。镇北将军、南州刺史、豫章王萧综,董驭雄桀,风驰次迈,其馀众军,计日差遣,初中后师,善得严办。朕当六军云动,龙舟济江。(《梁书·武帝纪》下)

元法僧到达建康后,得到萧衍甚加优宠,赏赐甲第、女乐以及金银绸缎,前后数次,不可胜数。以为侍中、司空,封始安郡开国公,食邑五千户。

同北魏宗室及降臣元略对元法僧的人品极为厌恶,与他交谈时从未露出笑容。相较之下,梁武帝对元法僧的恩宠日益加重,不久便封他为宋王,并晋升为太尉。

中大通四年(532年)二月,梁武帝注意到北魏局势动荡,便想从中渔利,扶持一个傀儡政权。由于元法僧是北魏宗室,梁武帝计划立他为东魏王,想让他返回北方,占据一块土地,建立自己的政权。然而,后来发现无机可乘,便放弃了这一计划,但依然加厚了对元法僧的待遇,继续授予他使持节、散骑常侍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郢州刺史等职务,并征拜为侍中、太尉及领军师将军。

元法僧寿命较长,活至八十三岁去世,谥号为“襄厉”。

历史评价

魏收:“素无治干,加以贪虐。杀戮自任,威怒无恒。”

姚思廉:“元法僧之徒入国,并降恩遇,位重任隆,击钟鼎食,美矣。”

李延寿:“杀戮自任,威怒无恒。”

亲属成员

高祖:拓跋珪,北魏道武帝

曾祖父:阳平王拓跋熙,阳平王

祖父:阳平靖王拓跋他,阳平靖王

父亲:拓跋钟葵,江阳王

儿子:元景和;元景隆广州市刺史

史籍记载

《北史·卷十六·列传第四》

《魏书·卷十六·列传第四》

《梁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三十三》

参考资料

北魏宗室元法僧.元氏网.2024-09-22

《北史·卷十六·列传第四》.国学导航.2015-02-22

《梁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三十三》.国学导航.2015-02-22

《魏书·卷十六·列传第四》.国学导航.2015-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