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音是一种独特的皮影戏声腔,主要流行于湖北五峰、鹤峰县地区的湾潭大面、岗坪一带。这种声腔不仅在皮影戏中有使用,在其他民间艺术门类和民歌小调中也不常见。满堂音使用的主奏乐器是艺人自制的柳琴和唢呐。
形成与发展
满堂音的形成可以追溯至清朝末年,当时它作为土家满堂音声腔皮影戏的一部分,在鄂西五峰、鹤峰等地广泛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满堂音逐渐吸收了南、柳、傩等戏曲元素,并与当地的民歌小调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唱腔。1970年,鹤峰县的作品《人民英雄段德昌》采用满堂音曲调,获得了观众的好评。1980年,满堂音正式被命名,并在同年的专业剧团会演中首次登上专业舞台。此后,满堂音的发展转向了曲艺领域,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曲种。
音乐特点
满堂音的主要唱腔被称为“琵琶板”,这是一种上下句式的结构。而“满堂音”则是指在唱腔结尾或开头添加唢呐的部分。这两种声腔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满堂音。满堂音的唱腔包括生、旦、丑三种类型,虽然行腔相似,但在唱法上有明显的差异。旦角通常使用假声演唱,而其他角色则使用真声。满堂音的主奏乐器柳琴在外形、构造、定弦和演奏技法上都与现代琵琶有所不同。它的音域较窄,音量较小,音色接近凤凰琴。由于这些特性,土琵琶曾一度被凤凰琴取代。
表演形式
满堂音作为一种厅堂坐唱形式的曲艺,常以自制的土琵琶为主伴奏乐器,演唱者手持简板领唱,乐队和声,并辅以唢呐烘托氛围。满堂音皮影戏声腔分为“琵琶板”和“满堂音”两个声腔系统,各角色都有相应的唱腔曲牌。演唱方法多样,既有真假嗓音结合,也有纯本嗓演唱。土琵琶主要用于“琵琶板”的伴奏,而大唢呐则更多出现在“满堂音”的起腔、间奏和腔尾等部分。
参考资料
满堂音.百家号.2024-11-08
身边的文化遗产—满堂音.美篇.2024-11-08
湖北曲艺 -满堂音.百家号.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