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效民,男,1960年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硅基信息功能薄膜集成系统、新型氧化物功能薄膜材料及低维半导体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

简介

198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金属材料专业。

1982年至1988年,在钢铁研究总院难熔金属研究室工作。

1988年,作为国家教委公派留学生赴日本留学。

1991年,获日本山形大学工学研究科应用化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4年,获日本大阪大学理学研究科无机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1994至2001年,在日本村田制作所研究开发中心任高级研究员。

2002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2002年3月,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基金。

2013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研究经历

博士期间(1991-1994)

人工晶体的分子束外延生长(Epitaxy)的物理化学过程及结晶生长机制。

分子束外延人工晶体的物理特性,特别是超导特性及异常反磁性。

人工晶体的微量元素添加方法及微量元素对人工晶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设计出了Ba-Ca-O系新型人工晶体结构,并应用以上方法制出了该新型人工晶体薄膜。对该人工晶体进行了晶体结构分析及超导电性测试,证明其与设计的晶体结构相一致,并得到了预期的超导电性。

日本公司工作期间(1994-2001)

介电体材料(TiO2、SrTi臭氧)、铁电体材料(PbTiO3、Pb(Zr,Ti)O3)的CVD(化学气相沉积)合成法及等离子CVD合成法的研究。

激光熔射薄膜生长装置的设计。

各种单晶薄膜、多晶薄膜( 、TiN-氮化铝、MgO、Pt、Ir)的激光分子束外延生长方法及其性能的研究。

各种单晶薄膜、多晶薄膜(TiN 、MgO、Pt)的离子束溅射生长方法及其性能的研究。

Pb(Zr,Ti)O3铁电体薄膜的晶体生长方法、生长方向的控制及其铁电性、热释电性及压电性的研究。

单晶硅底板上铁电薄膜的合成及微型电子元器件(铁电体不挥发性存储器、微型热释电敏感器、微型压电麦克风、微型电子开关)的研究开发。

研究项目

2002~2005,“高性能陶瓷薄膜材料的结晶过程及其应用”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

2002~2007,“集成信息功能陶瓷系统的基础问题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

2004~2006,“单晶氧化锌纳米线的掺杂及其相关物理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4~2007,“纳米和梯度热电材料与太阳能光电、热电、风力发电系统”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2002~2004,“新型蓝紫光发光器件用ZnO薄膜的研制”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2004~2005,“氧化锌基材料掺杂机理、光学性能及热电性能的研究”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创新项目

主要论文

参考资料

李效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24-09-24

李效民.中国科学院教育业务管理平台.2024-09-24

李效民.中国知网.202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