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舌兰属Epipogium(Gmelin ex Borkhausen),又称上须兰属,是兰科下的一个属,共有约5种,主要分布在欧亚温带地区、非洲与亚洲热带地区。虎舌兰属为大根兰,具有地下块茎或根状茎,其上具多数粗大的肉质分枝,呈珊瑚状。总状花序位于顶生,具少数花;萼片与花瓣相似,离生;花瓣与萼片同等宽或较宽;唇瓣位于上方,呈凹陷状,不裂或8裂,基部通常具有钝的距;蕊柱粗短,花药位于蕊柱顶端背方,为2室;花粉块为2个,粉质,粒状,具有花粉块柄和粘盘,花粉块柄为丝状,弯曲,粘盘裸露;蕊喙位于花药基部,柱头位于蕊喙下面,子房不扭转。全属仅包含2种,分别分布于欧亚移民温带地区和非洲与亚洲热带地区,中国南北均有分布。柱头较大,隆起或平面状,增加了植物的观赏价值。虎舌兰属的花形奇特,可用于花坛、花境及林下地面的绿化。裂唇虎舌兰在东北地区为单种属植物,由于常年被滥挖乱挖,用作科学实验材料,再加上生活环境遭到破坏,野生种群面积急剧减少,分布区域十分狭窄。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讨论稿)中定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定为近危种(NT)。
形态特征
腐生草本,地下具珊瑚状根状茎或肉质块茎。茎直立,有节,肉质,无绿叶,通常黄褐色,疏被鳞片状鞘。总状花序顶生,具数朵或多数花;花苞片较小;子房膨大;花常多少下垂;萼片与花瓣相似,离生,有时多少靠合;唇瓣较宽阔,3裂或不裂,肉质,凹陷,基部具宽大的距;唇盘上常有带疣状突起的纵脊或褶片;蕊柱短,无蕊柱足;花药向前俯倾,肉质;花粉团2个,有裂隙,松散的粒粉质,由小团块组成,各具1个纤细的花粉团柄和1个共同的粘盘;柱头生于蕊柱前方近基部处,较大,隆起或平面状;蕊喙较小。
本属模式种: Epipogium aphyllum (F. W. Schmidt) Sw. (Orchis aphyllum F.W. Schmidt)。
下属物种及分布
植株高(15-)20-45厘米,地下具块茎;块茎狭椭圆形或近椭圆形,长2-5厘米,直径0.7-2厘米,肉质,横卧。茎直立,白色,肉质,无绿叶,具4-8枚鞘;鞘白色,膜质,抱茎,长7-13毫米。总状花序顶生,具6-16朵花;花苞片膜质,卵状披针形,长7-12毫米,宽5-7毫米;花梗纤细,长3-7毫米;子房长5-7毫米;花白色,不甚张开,下垂;萼片线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8-11毫米,宽2-3毫米,先端近急尖;花瓣与萼片相似,常略短而宽于萼片;唇瓣凹陷,不裂,卵状椭圆形,略长于萼片,一般长8-12毫米,唇盘上常有2条密生小疣的纵脊,较少纵脊不明显;距圆筒状,长3-4.5毫米,宽1.2-1.8毫米,明显短于唇瓣;蕊柱短而粗,长2.5-3.5毫米;花药近球形。蒴果宽椭圆形,长5-7毫米,宽约5毫米。花果期4-6月。
产台湾、广东省(英德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海南省、云南省南部至东南部(勐腊县、金平、西畴县)和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察隅县)。生于林下或沟谷边荫蔽处,海拔500-1600米。越南、老挝、泰国、印度、尼泊尔、锡金王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以及大洋洲和非洲热带地区也有分布。
植株高10-30厘米,地下具分枝的、珊瑚状的根状茎。茎直立,淡褐色,肉质,无绿叶,具数枚膜质鞘;鞘抱茎,长5-9毫米。总状花序顶生,具2-6朵花;花苞片狭卵状长圆形,长6-8毫米;花梗纤细,长3-5毫米;子房膨大,长3-5毫米;花黄色而带粉红色或淡紫色晕,多少下垂;萼片披针形或狭长圆状披针形,长1.2-1.8厘米,宽2-3毫米,先端钝;花瓣与萼片相似,常略宽于萼片;唇瓣近基部3裂;侧裂片直立,近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3.5毫米,宽约3毫米;中裂片卵状椭圆形,凹陷,长8-10毫米,宽6-7毫米,先端急尖,边缘近全缘并多少内卷,内面常有4-6条紫红色的纵脊,纵脊皱波状;距粗大,长5-8毫米,宽4-5毫米,末端浑圆;蕊柱粗短,长6-7毫米。花期8-9月。
产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山西省(五台山)、甘肃省南部、新疆(布尔津县)、四川省西北部(汶川、道孚县、马尔康市)、云南省西北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和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米林、穷结、察瓦龙乡)。生于林下、岩隙或青苔丛生之地,海拔1200-3600米,但在东北与内蒙古海拔可降低至1200米。锡金王国、印度西北部、克什米尔、日本、朝鲜半岛、西伯利亚地区至欧洲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虎舌兰属的花形奇特,可用于花坛、花境及林下地面的绿化。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使其成为观赏植物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