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何伯墀

何伯墀

何伯墀,生于1933年6月27日,是一位杰出的矿产地质勘查专家。他在略阳地区的铁矿及冶金辅料矿床勘探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陕西钢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何伯墀还主持了陕西略阳铜厂铁矿勘探等地质普查三大会战,提出了秦岭泥盆系地层富含金属矿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发现了多个特大型至大中型的铅锌、金矿床,对中国冶金(有色)地质勘查领域作出了显著贡献。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何伯墀出生在上海松江(今松江区)。自幼失去父亲,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他立志报效祖国。1951年,他考入南京大学地质专修科金属与非金属矿产普查勘探专业,并于1953年毕业。1962年至1964年,何伯墀参加了长春地质学院函授本科地质勘探专业的学习,表现出色。

职业生涯

何伯墀毕业后,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事业,放弃了南方的工作机会,选择前往鞍山钢铁公司(简称鞍钢)工作。在鞍钢,他从基层地质工作起步,历任助理技术员、技术员、分队地质师等职,参与了海城大石桥大型菱镁矿床普查和鞍钢弓长岭大型铁矿勘探等工作。1955年8月,何伯墀被调往普查队担任分队长,负责1/10万的地质填图和找矿任务,覆盖了辽吉两省的广大地区。在此期间,他对本溪大明山大型熔剂石灰石矿床进行了普查,并评估了本溪北台沟铁矿床的前景,提交了详查设计书,为鞍钢和本钢提供了新的矿产资源基地。他还参与撰写了弓长岭铁矿勘探报告,该报告成为了向苏联列宁格勒黑色冶金设计院提供矿山设计的重要依据。

1957年初,响应国家号召,何伯墀随鞍山地质分局西迁,开始了在湖北、陕西、青海、宁夏等省份的大规模找矿勘探工作。1958年8月起,他组织并参与了铁和有色金属矿及冶金辅助原料的勘查工作,发现了多个大型和中型矿床,探获了丰富的铁矿和镍矿资源。1980年6月,何伯墀被任命为西北冶金(有色)地质勘探公司(局)的技术负责人,他根据西北地质实际,制定了找矿与科研规划,加强了成矿规律和模式研究,推动了地质、物化探及钻坑探等工作的协同合作。在他指导下,西北有色(冶金)地勘局(公司)的找矿勘探进入了良性循环,尤其是在凤太铅锌矿田勘探结束后,他又领导团队对铅硐山大型铅锌矿进行了详细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并陆续发现了八方山、二里河、银洞梁等多个同类矿床。这些成果使得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在全国有色地质找矿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

成就与荣誉

何伯墀在其职业生涯中,始终致力于地质勘查和技术管理工作,为地质找矿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1991年,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获得了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他荣获“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多金属矿产基地的发现

何伯墀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面对过度重视铁矿找矿而忽略其他矿种的情况,及时调整了西北冶金地勘公司的地质找矿策略,使其更加贴近当地地质特点。他提出的秦岭泥盆系地层富含多金属矿的理论,促进了从单一找铁矿转向寻找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的综合性找矿工作。他主持编制了一系列找矿规划,包括《双凤带多金属矿勘察规划》等,有效地改善了找矿勘探布局,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他的带领下,西北地勘局找到了多个大型铅锌矿床,如凤太、镇柞等,以及大型金矿床,如煎茶岭、八卦庙等,这些发现对于西北铅锌工业基地的建立至关重要。

成矿理论研究

何伯墀深知原有找矿方法的局限性,因此积极推动技术标准的规范化和更新,以提高地质工作的效率。他组织编写了《金属矿产找矿勘探工作方法》手册,并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如《论陕西冶金矿产地质特征及钢铁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等。他主导的《秦岭泥盆系铅锌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成果,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评价,并分别获得了199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此外,他与其他同事合著的《中国秦岭型铅锌矿床》一书也在国际地质大会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学术著作

何伯墀的主要论著包括《金属矿产找矿勘探工作方法》《秦岭泥盆系铅锌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论陕西冶金矿产地质特征及钢铁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等。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国际同行所认可。

参考资料

撑起中国地学半边天!这个大奖简直太牛了,33人在获奖后当选院士.搜狐网.2024-09-05

第三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2024-09-05

辽宁省鞍山--本溪附近普查报告书.全国地质资料馆.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