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蕨,Drynari sinica,水龙骨目槲蕨科槲蕨属植物。生于高山地带的石上或树上。分布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

形态特征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5~50 cm。根茎横走,肉质。直而细长,分枝少。叶二型,孢子叶阔披针形,深羽裂几达叶轴,裂片条状披针形,长2~7 cm,宽1 cm左右,先端钝尖,两面均被短毛,孢子囊群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有1行,无囊群盖。营养叶稀少,长圆状披针形,长达10 cm,羽状深裂,裂片互生,先端钝尖,背面无毛。

性状

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状茎密被褐色有亮光的披针状钻形鳞片。叶二型,营养叶稀少,红棕色,无柄,矩圆披针形,长9~10厘米,宽4~9厘米,羽状深裂,裂片长圆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2~4.5厘米,宽约0.8~1.3厘米,先端钝或急尖,下部裂片缩短,上面被毛,下面无毛;孢子叶绿色,具长柄,柄淡棕红色,有狭翅,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6.5~13厘米,羽状深裂几达中轴,羽片14~25对,长圆形或广线状披针形,宽1~1.4厘米,先端钝圆或急尖,下部羽片缩短或成耳状,叶片两面均疏被短毛,叶脉显著联结成网状,有内藏细脉。孢子囊群圆形,直径约2.5毫米,黄棕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一行,无囊群盖。

生长环境

生境:生于草坡、灌丛、石上或树干上。

分布范围

分布:贺兰山。我国陕西省河南省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西北西藏自治区东部。

产地产量:产阿拉善盟(贺兰山)。产量极少。

主要价值

入药部分:根茎入药。

主治:治毒热,“肉毒症”,创伤,肾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