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1805-1860),原名敦瞿,字良甫,号海门区,又号笙伯、忍庵,平湖市人。清代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官翰林院侍讲主要作品有《躬厚堂集》和《跗山馆词》。
艺术门类
张金镛的艺术门类主要是书画。
生平经历
张金镛于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进士,官编修。
咸丰五年(1855),张金镛出任湖南学政。学政为清代学文华殿大学士,也称学使,正三品,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咸丰七年(1857)升翰林院侍讲,以母忧归,遂卒。喜画梅,疏影横枝,得水边篱落之致。兼善分、隶,豪情跌宕。早擅文誉,工诗,尤深于词。
咸丰十年(1860),卒于家中,终年55岁。
个人生活
张金镛晚年以南宋姜夔为宗,造诣颇深。有贵官请他喝酒,菜肴十分丰富,但直到酒席散尽,金镛终无一言。贵官十分奇怪,以为礼数不周,派人去问他。金镛答道:“这天正好一诗还未写好,没有其他原因也。”
主要作品
《答叶润臣侍读次见贻韵》《读亭林山人诗》《躬厚堂诗文集》《山馆词录》《晨灯酬唱集》《潇湘风雨录》等。
人物关系
祖父:张諴,字希和,号熙河,自号婴上散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
父亲:张湘任,字宗辂,号笠溪,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举人。
人物评价
张金镛督学湖南省,奖诱后辈特勤,才思稍异,即招至后堂,赐酒食笔墨,劝之勤学。放黜者有佳句,辄标举之,一时才俊争愤于学。至今儒生谈海门区先生故事,辄感叹。(朱克敬:《瞑庵杂识》)
被曾国藩推为湖南文士榜首的杨彝珍为《躬厚堂诗文集》作序称:“所作诗文,多因时设旨,能自树栌构,无所因袭倚藉,按其义而不当于古者甚寡。所为诗余,清扬要眇,能抒其芬芳悱恻之情,读之使人气厚。”
后世影响
张金镛选拔的许多士子成为一代翘楚。王闿运(1833—1916)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主编《衡阳县志》《湘潭县志》等地方志多种,文笔优美,其中的《山水篇》尤为精彩;也是一代诗文大家,被为诗坛头领。杨恩寿则是清代晚期诗人、书画理论家、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