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百蕊草

百蕊草

百蕊草(学名:Thesium chinense Turcz.)是檀香科百蕊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40厘米,全株多少被白粉,无毛;茎细长,簇生,基部以上疏分枝,斜生,有纵沟。叶线形,长1.5-3.5厘米,宽0.5-1.5毫米。花单一,5数,腋生;花梗短或很短,长3-3.5毫米;苞片1枚,线状披针形。百蕊草含有黄酮苷甘露醇等成分,有清热解暑等功效,可治中暑舌扁桃体炎、腰痛等症,并作利尿剂。

植物学史

百蕊草始载于《本草图经》,名百乳草,曰:“根黄白色,形如瓦松,茎叶俱青,有如松叶,无花,三月生苗,四月长及五六寸许,四时采其根,晒干用。下乳,亦通顺血脉,调气甚佳。亦为之百蕊草。”

形态特征

百蕊草为多年生柔弱草本,高15-40厘米,全株多少被白粉,无毛;茎细长,簇生,基部以上疏分枝,斜升,有纵沟。叶线形,长1.5-3.5厘米,宽0.5-1.5毫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具单脉。花单一,5数,腋生;花梗短或很短,长3-3.5毫米;苞片1枚,线状披针形;小苞片2枚,线形,长2-6毫米,边缘粗糙;花被绿白色,长2.5-3毫米,花被管呈管状,花被裂片,顶端锐尖,内弯,内面的微毛不明显;雄蕊不外伸;子房无柄,花柱很短。坚果椭圆状或近球形,长或宽2-2.5毫米,淡绿色,表面有明显、隆起的网脉,顶端的宿存花被近球形,长约2毫米;果柄长3.5毫米。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长环境

百蕊草生长于荫蔽湿润或潮湿的小溪边、田野、草甸,也见于草甸和沙漠地带边缘、干草原与栎树林的石砾坡地上。

分布范围

百蕊草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在中国大部省区均产。

栽培技术

立地条件

选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一般土地均可种植。整地前撤施基肥,因百蕊草系多年生草本,必须施足基肥,常用圈肥或堆肥每平方米7500千克过磷酸钙750千克耕翻耙平,在中国北方多采用平地条播。

播种方法

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由于百蕊草蒴果成熟时开裂,种子易撒落在地面,故应在果实7-8月成熟时采收种子。

直播:春播于4月中、下旬,秋播于10月中、下旬或11月上旬进行。在整好的地上,把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2厘米,按行距20-23厘米开浅沟条播,每公顷播种量11.25-15千克,播后,稍加镇压浇足水,播种后约半个月开始出苗。秋播在播种次年春季出苗。

育苗:于3月上、中旬,在苗床上条播,播种后覆土1厘米;要保持苗床潮湿,苗床温度15-20℃为宜。播种后10天左右出苗,苗高6厘米左右即可定植,定植应选择阴雨天或午后,按行株距20-23厘米,3-6厘米定植。

田间管理

百蕊草植株短小,故在生长期需勤除草,以免禾本科杂草掩盖植株,因性喜干燥,除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适当浇水外,生长后期不定期经常浇水。每年春、冬季及4-5月,各追肥一次,以提高根部产量。以磷肥为主,每公顷可施饼肥300-375千克,或过磷酸钙187.5-262.5千克。喷施钾肥,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百蕊草生长旺季,此刻每公顷喷1%硫酸钾溶液750-900千克或0.3%磷酸二氢钾溶液1200-1500千克,10天喷1次,连续3次。早晨露水未干或晚上5点进行,增强抗病能力,使根膨大。一年生的苗松土除草后或生长2-3年生的苗,在追肥浇水后,每平方米盖麦草或麦糠、锯末之类1.2-1.5克,顺着行盖,中间不需翻动直到收获。盖草加强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保持水分,减少禾本科杂草,为百蕊草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主要变种

长梗百蕊草长梗百蕊草(Thesium chinense Turcz. var. longipedunculatum Y. C. Chu)的果柄特长,达8毫米。分布于中国辽宁、吉林省黑龙江省山西省四川省广东省。生长于草坡。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百蕊草始载于宋代苏颂等编著的《本草图经》,古时用根,现代全草均入药用。百蕊草含有黄酮苷甘露醇等成分,性辛、涩,凉,入肺、肾二经。具有清热解毒,解暑的功效。用于肠炎肺脓肿扁桃体炎中暑、急性乳腺炎、淋巴结结核急性膀胱炎的治疗;并作利尿剂。【藏药】傲处色布:全草治肺热病,心脏病,肺脓疡《藏本草》。性状性状鉴别全草多分枝,长20-40cm。根圆锥形,直径1-4mm;表面棕黄色,有纵皱纹,具细支根。茎丛生,纤细,长12-30cm,暗黄绿色,具纵棱;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线状披针形,长1-3cm,宽0.5-15mm,灰绿色。小花单生于叶腋,近无梗。坚果近球形,直径约2mm,表面灰黄色,有网状雕纹,有宿存叶状小苞片2枚。气微,味淡。以果多、色灰绿、无泥砂者为佳。显微鉴别百蕊草茎横切面:类圆形,有5-10棱。表皮细胞长方形,外壁稍厚。皮层外侧为2-3列厚用细胞,棱处更发达;薄壁细胞椭圆形或类圆形,向内细胞渐大。中柱鞘纤维束帽状,位于韧皮部外侧。维管束外韧型。形成层通常不明显。木质部导管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3-33μm,单个散在或2-3个成群;木射线宽1列细胞,壁稍厚,木化。髓部常因薄壁细胞破裂而成空洞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相似,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外侧常略呈乳头状;叶绿表皮外侧被角质层。叶肉细胞分化不明显,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片晶。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发达。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呈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平直。气孔千轴式。叶缘细胞常见有角质层突起。物理化学鉴别取粉末1g,加甲醇10ml,回流提取30min,滤过。取滤液5ml,加少量盐酸镁粉,呈橙红色。化学成份全草含3,5,7,4′-四羟基黄酮3-葡萄糖-鼠李糖甙(3,5,7,4′-tetrahydroxyflavone-3-glucosyl-rhamnoside),紫云英甙(astragalin)即3,5,7,4′-四羟基黄酮-3-葡萄糖甙(3,5,7,4′-tetrahydroxyflavo3-glucoside),山柰酚(kaempferol),琥珀酸即琥珀酸(succinicacid),以及生物碱、植物固醇、酚类、芳香油、D-甘露醇(D-mannitol)。药理学作用抑菌作用百蕊草素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肠道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琥珀酸对白色念珠菌无抑制作用。百蕊草素Ⅰ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9;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参考资料

百蕊草.南京大学植物信息与生态实验室.2024-09-06

【每天学一味中药】百蕊草.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6

百蕊草.植物智.2021-06-20

百蕊草的功效与作用 百蕊草图片.99健康网.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