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佛教
西夏佛教在其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西夏统治者积极推崇佛教,将其视为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佛教思想体系在西夏社会中与儒家思想并列,共同构成了西夏的文化基石。西夏佛教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层面,还在文化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沿革
西夏
西夏,又称夏,是由西藏党项族建立的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古代王国。其领土一度涵盖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境、甘肃省大部分地区,以及陕西省、青海省、新疆、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区域。西夏分为二十二个州。唐朝末年,党项族首领李思恭因协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而获得封赏,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担任夏州节度使。赵光义时期,国主李继捧入朝纳贡,被赐姓赵。雍熙三年(986年),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背叛宋朝,接受辽朝册封为夏王。之后,李继迁的儿子赵元僖与宋朝恢复外交关系。赵德明的儿子元昊以其雄才伟略,在宝元元年(1038年)称帝,国号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元昊频繁侵扰宋朝边境,并与金朝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导致兵力严重损耗。传至德旺时期,蒙古国武装部队进攻西夏,德旺忧惧而死。其侄子南平王睍继位,不久后投降蒙古。从元昊到睍,西夏历经十位君主,共计存在一百九十六年。
传入与发展
西夏自建国前就开始接触佛教,当时的贵族们经常派遣使者前往汉地请求佛经。建国后,西夏继续从中国引入佛经,并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和雕版印刷工作。北京北部约六十公里处的居庸关过街塔墙壁上保存有梵语、文言文、蒙古文、回鹘文、藏文、西夏文等多种文字刻写的《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近代学者在敦煌市和西夏黑水城发现了大量的佛典史籍和手稿、刻本,这些文献均为西夏文字书写。经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确认其中有《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大宝积经法界体性无分别会》《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佛母出生三藏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佛经。
崇信
西夏历代君王都崇尚佛教,除了从中国请经和翻译、雕印佛经外,还致力于修建寺庙。首都兴庆府建造了高台寺和承天寺,后者主要用于收藏文言文佛经。其他寺庙各有特色,有的用于翻译西夏文经,有的用于刻印汉文佛经,有的用于刻印西夏文佛经。西夏的佛教艺术和雕刻也非常发达,现存的莫高窟中有三百八十座洞窟带有西夏时期的塑像和壁画。
成果
西夏佛教的传播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成果。西夏对佛经的高度重视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现今保存下来的西夏佛教文化遗产包括西夏文、汉文写本及刻本佛经、佛画、洞窟壁画、寺庙遗迹、各式佛塔等。西夏虽然最终灭亡,但元朝仍然将佛教作为治理该地的主要策略。
社会影响
综述
儒学在西夏统治者的阶层中影响较大,而佛教思想则在上层和下层群众中均有广泛的影响力。西夏统治者平时就信仰佛教,并利用各种机会举行佛事活动,既体现了自身的信仰,也对外宣扬佛教。遇到国家危机或个人疾病时,他们会寻求佛教的庇护。普通百姓也会祈求佛的保佑,期望生活安宁,农业丰收,病人康复,死者超脱。
建立
西夏历史上曾有过蕃礼、汉礼之争,这实际上是党项族传统文化与儒学之间的较量。尽管西夏中期出现了反对儒学的声音,但并未转化为实际行动。相比之下,西夏佛教自传入以来就在社会中扎下了根,并日益巩固。现有的西夏历史资料中未见公开排斥佛教的记录。
发展
西夏佛教的发展与党项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多神信仰密切相关。两者既有长期而复杂的冲突,也能共存互补,有时甚至相互渗透。仁宗时期立的黑水建桥碑中提到了山神、水神、龙神、树神、土地诸神等,建桥人的称号为贤觉圣光菩萨,碑文中还有“慈悲”、“有情”、“十方诸圣”等佛教术语。
文字
西夏文字的创制可能与佛教传播的需求有关,而西夏文字的普及又促进了佛教的进一步传播。西夏佛教的广泛传播反过来促进了西夏文字的应用,尤其是在佛事活动中。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文献显示,佛教文献的数量远超过世俗文献。
人才
西夏培养了一批精通西夏文、文言文和藏文的人才,他们在佛教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西夏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做出了贡献。西夏对佛教的提倡使得吐蕃人在西夏享有较高地位,吸引了藏族高僧入境传法,促进了藏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和发展,也为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艺术
西夏佛教的繁荣刺激了西夏艺术的进步。佛教的发展要求各种艺术形式为其服务,这些艺术形式在宣扬佛教的同时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西夏的绘画、雕塑、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的成就,都与佛教息息相关。西夏的艺术品中,佛教相关的作品占据了很大比例。西夏的佛教艺术融合了西夏文化和特点,展现了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佛经
西夏佛教的兴盛刺激了西夏印刷业的发展。西夏刻印的佛经文字包括西夏文、文言文、藏文和梵语。西夏刻印佛经的地点不止一处,每种经文的板式和字体都不一样,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风格。黑水城遗址出土的木雕佛经板为研究西夏印刷业提供了宝贵资料。西夏印刷业的繁荣尤其表现在佛事活动方面,对西夏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
西夏佛教的流传使西夏的文化成果更加丰硕。现存的西夏佛教文化遗产包括数百种西夏文、汉文写本和刻本佛经,数百幅西夏卷轴画,近百家石窟中的西夏壁画和泥塑,宏伟的寺庙及遗址,以及形态各异的佛塔等。西夏佛教在西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价值与意义
综述
西夏佛教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西夏佛教只是西北一段时期的现象,但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过去,由于历史文献记载有限,西夏民族文字资料长期被掩埋,西夏佛教的历史鲜为人知,对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缺乏足够重视。
发展
唐末五代十国后,中原地区的佛教开始衰落,而西藏自治区地区的佛教结束前弘期,处于低谷状态。在此背景下,西夏佛教的兴起为中国佛教注入了活力。西夏佛教的发展不仅是元朝佛教发展的过渡地带,也为元朝佛教的发展在实践和理论上做了重要准备。西夏佛教与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呼应。
佛经
西夏在推广佛教的过程中,用党项族的文字翻译了数千卷佛经,形成了《西夏文大藏经》,为中国增添了另一种民族文字的大藏经。西夏刻印的汉文大藏经——《西夏藏》,是西夏佛教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倡导
西夏皇室对佛教的倡导在中国历代王朝中非常突出。西夏的皇帝和皇后不仅直接提倡译经、印经,参与法事活动,还亲自撰写佛经序言,将皇室与佛教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西夏后期的统治者对佛教的依赖加深,佛教的地位随之提升。
贡献
西夏对中国和印度的佛教交流也有所贡献。西夏初期,元昊邀请印度僧人进献佛舍利,并曾强行留下访问北宋的印度僧人。李乾顺时期,建甘州大佛寺的嵬名思能国师的老师燕太子丹国师曾游访印度,成为目前已知唯一的访问印度的西夏高僧。李仁孝时期,翻译佛经时请来了印度僧人拶也阿难陀捺亲执梵本证义,他被封为“五明显密国师”,并在西夏担任功德司正的官职。他在西夏佛教的发展和中印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西博之声】探索神秘王朝,解密西夏人的宗教信仰.【西博之声】探索神秘王朝,解密西夏人的宗教信仰.2024-11-23
佛教并非西夏国教,为何地位非常高,受到皇室特殊照顾?.搜狐历史.2024-11-23
20世纪西夏佛教研究概述.佛教导航.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