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诚(1915年2月-1948年12月8日),原名肖书丰,汉族,河北省饶阳县南岩村人。
人物简介
1935年毕业于饶阳县乡村简易师范。肖诚在简易师范就读的时候,学校当时建有秘密党支部,在党组织的外围由党员和进步师生组成了一个进步组织“读书会”,团结青年学生,传播革命火种,开展革命活动。
人物生平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传到冀中平原,肖诚在家乡四处奔波,组织抗日武装,曾任基干队(2区小队前身)指导员。就在这一年,他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夏,肖诚调任饶阳县大队手枪队指导员,不久又调县文联工作。在此期间,正是冀中平原抗日战争既艰苦又最残酷的阶段。敌人对冀中军民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饶阳县也蒙受腥云血雨之灾。但是肖诚及其战友们并没有被吓倒,而是开展了更加勇猛的战斗。1940年,肖诚被选调到晋察冀边区公安管理处任第一科副科长。为了配合正面战场的斗争,他经常身先士卒,神出鬼没出入于敌占区,掏汉奸,除叛徒,使敌人闻风丧胆。1942年,党组织决定派肖诚到晋察冀北分局党校学习,后转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6年9月,乌兰夫等同志在张家口市组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社会部的时候,向晋察冀中央局要干部,经聂荣臻和许建同同志同意,肖诚在这时调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工作。同年10月,我军主动撤离张家口,肖诚随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转移到贝子庙(现锡林浩特市),任中共锡察巴乌工作委员会社会部副部长,并与杨平同志一起负责筹办了第一期公安干部训练班(对外称锡察巴乌工委行政训练班)。1946年10月至1947年10月,肖诚等同志共举办公安干部训练班三期,培养民族公安干部59名,这批干部在后来坚持锡察地区的革命斗争中,成为锄奸防特的业务骨干。
当时,我党刚刚在锡林郭勒盟地区开展工作,加之这个地区比较偏僻,受革命风潮的影响较晚,各方面的困难很多,首先是缺少干部。为了尽快培养一批民族干部,使党的影响在草原上扎下根,肖诚象兄长似地关怀和帮助那些刚刚参加革命的青年。尽管他每天要审讯犯人、搞派遣、听下面来的同志汇报工作,又要搞调察研究、处理社会部的日常工作,但是他仍然十分认真地写讲义、备课、讲课。为使学员们能够听懂,他还经常找他们谈话,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业务。他那认真热情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学员们的普遍信任和爱戴,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肖巴格希”(蒙古语为肖老师之意)。另一方面,他又象是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修剪着青年们思想上的“枝枝杈杈”。在肖诚言传身教的影响下,这些青年逐渐成熟起来,在以后的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7年11月,察哈尔盟的敌我斗争达到白热化。几次意外的战斗,使我方人员遭受一些损失。1947年初,我察哈尔盟代盟长关起义英勇牺牲。随后,以镶黄旗总管穆格登宝、活佛劳布森等人为代表的反动上层发动叛乱,使一部分刚刚建立的基层政权陷入瘫痪。为了坚持我在察哈尔盟的对敌斗争,加强前方的隐蔽斗争,肖诚受命带领一批干部奔赴察哈尔盟,任中共察哈尔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社会部长兼公安处处长,直接领导对敌斗争。这期间的察哈尔盟与敌接壤的地区,敌我拉锯日趋激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斗争也异常残酷。
1948年6月,肖诚代理中共察哈尔盟工作委员会书记,全面领导着察哈尔盟前线的革命斗争。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和艰苦的斗争环境,赋于他坚强的意志,坦荡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在当时,他是党内难得的文武双全的好干部。曾经有一个时期,受东北地区和华北解放区一些农村土改运动的影响,在牧区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左”的倾向。对此,肖诚曾在一次会议上严肃地加以指出,要求同志们认真领会党的方针政策,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地区特点,提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具体执行方案,而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作法和经验。
1948年12月8日,肖诚、苏剑啸等同志在贝子庙参加完重要会议,在返回察盟前线的途中,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罕乌拉苏木(今阿巴嘎旗德力格尔苏木)境内的沙布日台附近被土匪包围,最后为掩护战友突围壮烈牺牲。
人物评价
肖诚勇敢地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他把最后颗子弹留给了自己。为党的事业、为草原人民的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内蒙古自治区区情网评)
参考资料
肖诚.中华英烈网.2024-01-02
苏剑啸、肖诚等十八烈士纪念碑.内蒙古党史网.2024-02-26
肖诚.内蒙古区情网.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