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惊鹄髻

惊鹄髻

惊鹄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女性发型,其造型类似于鸟儿展开翅膀的状态。这一发型最早出现在汉末三国时期的魏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一直延续至隋唐时期。

发型历史

惊鹄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的魏国。当时,魏国宫廷女子喜欢画长眉毛,并且流行梳这种发型。马缟在其著作《中华古今注》中有这样的描述:“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随着时代的变迁,惊鹄髻的流行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在宫廷中盛行,也受到了普通民众的喜爱。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在长安内,这种发型仍然非常流行。

发型特点

惊鹄髻是一种双高髻,其梳理方法是将头发提起并编盘成类似鸟儿展翅欲飞的形状。另一种做法是在事先制作好的假髻上进行固定。据说,这种发型最初起源于曹丕的宫廷,后来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时尚发型。

参考资料

惊鸿髻的特点.搜狗问问.2024-11-01

初唐妇女发式在昭陵文物中的表现.搜狐网.2024-11-01

古代女子的发型,即使今日也实属惊艳!.个人图书馆.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