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台湾檫木

台湾檫木

台湾木(学名:檫木属 randaiense)是樟科檫树属的一种落叶乔木,为台湾特有种植物,也是冰河孑遗植物。目前檫树属全世界仅有三种,本种和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檫木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北美东部的物种北美檫树关系较远。台湾檫树为台湾特有种台湾宽尾凤蝶的重要食草。台湾檫木生于海拔900-24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主要分布于台湾中南部。

形态特征

台湾檫木是一种中等大的落叶乔木,胸径可达70厘米,树皮黑褐色,具纵向裂缝。枝条及小枝粗壮,无毛,干时红褐色,具皮孔和密集的半月形叶痕。叶互生,具柄,菱状卵圆形,长10-15(16)厘米,宽3-6(7.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不育枝上的全缘或2-3浅裂,能育枝上的极全缘,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中脉及侧脉在两面明显,侧脉每边7-8条,基生侧脉与叶缘近平行,成40度自中脉斜生出,叶柄长约4厘米。总状花序顶生或近顶生,先叶开放,基部有总苞片,长约3厘米,5-6个呈伞状着生于枝条顶端,具梗,总苞片3-4,圆形,长1.5厘米,外被短柔毛,迟落;苞片丝状线形,长约1厘米,被毛。花雌雄异株,花梗长约6毫米。果球形,直径约6毫米,着生于浅杯状的果托上;果梗长2.5-3厘米,上端渐增粗,无毛。

生长环境

台湾檫树零星分布于台湾中央山脉海拔900-2,200米处的盛行雾林带内,常和红桧日本扁柏、长叶木姜子、山胡椒等植物一起出现。是一种非耐荫性先驱树种,苗木更新通常发生在有充足光照的溪谷地,或是皆伐、火烧迹地。

繁殖方式

台湾檫树的花为雌先熟的两性完全花。开花初期,子房、花柱、柱头等雌性部分先成熟,此时柱头湿润,花药紧闭未开裂,花仅呈现雌性功能。开花约4天后,柱头萎缩,雄蕊的花药开始开裂,于是花转为雄性功能。如此雌雄异熟的特性可以防止同花授粉。然而,台湾檫树开花时,同一棵树上的花,各自转换雌雄功能的时间不同,即有异调性,因此虽然不会同花授粉,但有可能同株异花授粉。

种子传播、寿命、休眠

台湾檫树种子寿命可达5年。当年生的种子含有大量的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新鲜种子通常需要放在低温潮湿环境下6个月以上,才能解除其休眠。种子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动物传播和重力传播。动物传播是指果实由鸟类取食后,种子再经粪便掉落到他处,传播距离较远。重力传播是指果熟后,直接从母树上掉落到地面,在母树周围的土壤中形成种子库。

天然更新问题

台湾檫树是一种非耐荫先驱树种,在森林演替之下,会被其他耐荫性物种所取代而消失。因此野外族群常呈现单株散生或群状分布,少有大面积纯林。在观雾的台湾宽尾凤蝶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内,台湾檫树也面临天然演替逐渐取代的问题,分布面积缩小,天然更新状况不佳。

保护区

1975年曾成立观雾台湾檫树保护区。后于2000年更名为观雾宽尾凤蝶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主要保护台湾宽尾凤蝶和它的食草台湾檫树。

保护现状

台湾檫木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