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康
盛康(1814—1902),字存,号旭人,别号待云庵主,晚号留园主人,江苏武进人,盛宣怀的父亲。
盛康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年)中举,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为进士,初任铜陵令,后任庐州府、宁国府知府、和州直隶州知州。1867年,盛康后改官浙江杭嘉湖兵备道按察使。在衙门行事,盛康遵行父亲盛隆的教诲,让盛康受到同僚与下属的尊敬。1866年,在常州时,盛康遵循父亲盛隆的心愿,设义庄、办义学,为乡里族中的穷苦民众办实事。1871年,直隶辅大水成灾,盛康立即慷慨解囊,带头捐赠了两万件棉衣,帮助灾民过冬。盛康告老还乡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盛康购得刘园,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1902年10月24日,盛康在苏州留园去世。南洋公学第五任总理汪凤藻、总提调伍光建、总教习福开森三人,带着四名学生代表向盛康送上一副题写“思本溯源,造福万代”的挽联,参加盛康的吊唁活动。
盛康反对恪守教条、专注制艺,仿照著名思想家魏源《皇朝经世文编》,也从吏政、户政、兵政、工政等八方面收录文选120卷,编成《皇朝经世文续编》一书,希望用经世致用的实学来挽救内外交困的清政权。此外,盛康还十分热刺你慈善事业,也是对儿子盛宣怀办教育影响较大的人物。
人物生平
盛康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年)中举,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为进士,初任铜陵市令,后任庐州府、宁国府知府、和州直隶州知州。
1852年,太平军攻克安庆市、江宁区,盛康被派往帮办江南大营粮台。1859年3月,盛康被胡林翼委任为湖北粮道,然后以布政使衔掌湖北盐法武昌道,竭力为清军筹集军费。
1867年,盛康后改官浙江杭嘉湖兵备道按察使。在衙门行事,盛康遵行父亲盛隆的教诲,让盛康受到同僚与下属的尊敬。盛康反对恪守教条、专注制艺,仿照著名思想家魏源《皇朝经世文编》,也从吏政、户政、兵政、工政等八方面收录文选120卷,编成《皇朝经世文续编》一书,希望用经世致用的实学来挽救内外交困的清政权。
同治元年(1862年),盛康简授湖北盐法武昌道。儿子盛宣怀为盛康草拟《川、淮并行之议》,被盛康采纳,并上报朝廷,使盐商引地之争很快得以解决。
1866年在常州时,盛康遵循父亲盛隆的心愿,设义庄、办义学,为乡里族中的穷苦民众办实事。1871年,直隶畿辅大水成灾,盛康立即慷慨解囊,带头捐赠了两万件棉衣,帮助灾民过冬。
1879年,盛康与刘云樵、姚彦森、烽光业、庄俊甫、董云阶等人共同出资白银2.5万两,在常州创办慈善医疗机构“长年医局”,向民众施诊送药。
盛康告老还乡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盛康购得刘园,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又于光绪十四年至十七年(1888—1891),增辟东西二部,把冠云峰围入园内,又建戏台、鸳鸯厅、待云庵等建筑。盛康在对旧园的主景、建筑、园艺等进行精心修的时候,很注重在园内构造出一种参禅的环境与氛围。为了方便日常生活起居,盛康在留园东部修建了众多的建筑,形成了以主厅为中心的,适合多种需求的房舍格局;留园北部保留了菜瓜棚。盛康在扩建留园时,设立“龙溪盛氏义庄”(又称“留园义庄”),购族田数千亩,以接济宗亲,这也成了留园的一大特色。盛康花了三年时间修葺破园,使留园的泉石、草木、亭、轩厅比昔时更增雄丽,使留园成为吴下名园之冠。
1902年10月24日,盛康在苏州留园去世。南洋公学第五任总理汪凤藻、总提调伍光建、总教习福开森三人,带着四名学生代表向盛康送上一副题写“思本溯源,造福万代”的挽联,参加盛康的吊唁活动。
个人生活
盛康一生先后娶过六位夫人,他将家庭的生活重心从常州移到苏州市之后,家眷也都要跟着到苏州来,由于盛宣怀的母亲已经因病去世,所以盛康要将尚在的家眷带到苏州。而留园位于苏州城北闾门外三里多路的地方,日常生活与对外联络等都十分不便因此,除了要为夫人在留园边上建造公馆之外,还必须为跟着到苏州居住的几位夫人及子女在苏州城内添置房产。
育儿之路
盛康对于儿子盛宣怀的教育培养与成才之路,坚持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理念,注重经世致用之学。他不强求子女必须走自己走过的路,也不强求子女走大多数人认为“成功”的路。在当时的制度下,“科举”被认为是唯一通向成功的成才之路。盛宣怀的祖父盛隆走的是这条路,中了举,当了官;盛康走得更靠前一些,不仅中了举,还中了进士,然后再当官。盛康对盛宣怀青少年时代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经风浪、见世面,认为很有必要,十分赞赏。对盛康来说,一开始显然认为盛宣怀也应该走科举这条路的。事实上,盛宣怀最早也是被要求去参加乡童子试的,但是之后几次乡试未中,只好从此意绝科举。在这个过程中,盛康既没有坚持盛宣怀一定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更没有责备盛宣怀,他发现盛宣怀的兴趣可能是在类似经济、管理这样一类的学问及运用上,所以他一方面鼓励盛宣怀自学经世致用之学,另一方面尽量让他接触社会实际,如让他在湖北参与处理实际事务、在苏州参与置业、房屋装修、经办典当等,锻炼实际才干;之后,他又通过朋友帮助、举荐,让盛宣怀进入李鸿章幕府,找到了可以发挥、施展他这方面才干的场所。
盛康对于儿子盛宣怀办实业、办教育十分支持,当盛宣怀在朝廷上下受到各种困难与挫折时,他是盛宣怀精神与物质上的有力支持者。盛宣怀第一次参与赈灾,回到家乡募集钱粮,他带头捐衣捐钱,并通过自己的老同年、老同事帮助盛宣怀募集赈款、赈粮;盛宣怀最初参与轮船招商局招股时,他让盛宣怀从自家创办的典当、钱庄中提款去入股;盛宣怀在湖北办矿不顺利时,李鸿章责成其“ 收支尚不敷钱六千四百二串二百六十七文,统由盛尽数垫赔,历经造具清册详报在案”,盛康支持盛宣怀从自家的钱庄中提款去赔偿。为弥补巨亏,盛康在1879年以近70岁高龄重新出山,赴北京候补,以获取薪资,减轻盛宣怀的压力。当协助盛宣怀办电报的苏州市人谢家福在苏州故居五亩园成立苏州电报传习所,为电报界培养报务人才时,他给以谢极大的帮助,间接支持了盛宣怀的电报事业。盛宣怀几次受到朝廷某些官员的参劾,他总是在思想上予以疏导,精神上给以支持。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盛宣怀先后创办北洋京师大学堂与南洋公学,为国家培养人才,盛康对此举十分赞许。
苏州留园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盛康(旭人)购得此园,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苏州古城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30年代以后,留园渐见荒芜。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并邀请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园林专家和技艺高超的古建工人。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90年代后,又修复了盛家聂氏宗祠和部分住宅,使原来宅、园相连的风貌进一步趋向完整。
留园在苏州市留园路338号,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2007年,苏州园林(拙政园、虎丘山、留园)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
盛宣怀:携官以令商,携商以令官-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2-01
盛宣怀故居修缮项目列入江苏省常州市重点工程项目.国家文物局.2023-12-01
留园.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苏州市林业局.202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