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罗睺罗

罗睺罗

罗睺罗(Rāhula),男,约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生于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释迦牟尼在做太子时所生的儿子,佛教的十六罗汉之一、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在众弟子中,密行第一。又称罗护罗、罗怙罗、罗吼罗、罗云,意译覆障、障月、执日。

罗睺罗从小离开了父亲,由他的母亲和祖父抚养长大。七岁时,佛陀觉悟后第一次回到迦毗罗卫国。而后,只有七岁的罗睺罗加入了僧团,罗睺罗依照佛陀所教之法,修禅成功,听闻《小罗睺罗经》后,他证得阿罗汉果。佛陀觉悟后的第14年,他受了比丘大戒。他在佛陀及舍利弗之前圆寂。

罗睺罗对戒、定、慧三学的修行都有成就。这是因为非戒不能生定,非定不能生慧。只有三法相资 , 才能断见思烦恼 ,而得无漏胜果。罗睺罗对于三学之首的戒学更有感悟。释迦牟尼曾说,弟子持戒之中 , 罗睺罗最为第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罗睺罗的生母叫耶输陀罗,是中印度迦毗罗城释种执杖之女。父亲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

悉达多有感于人生皆苦 , 生命无常 , 而决心舍弃王位 , 做个转轮王。过了六年苦行生活 ,身心受到严重衰竭 没有悟得人生宇宙之道。后来又到了伽耶村菩提树 (菩提树 ) 下。结跏趺坐在金刚座上 , 静心思维49天悟道成释迦牟尼佛。

罗睺罗出生时,父亲悉达多已出家六年之久,受到了宫内外各色人等的纷纷议论 。梵志相师入宫观看罗睺罗解释到,因为因缘关系,所以罗睺罗母亲怀孕六年。罗睺罗6岁时,加入了释迦牟尼僧团,同时释迦牟尼以因果业报的理论解释了耶输陀罗怀胎六年的原因 , 洗涤了罗睺罗母亲的耶输陀罗的不白之冤。

原来是净饭王为防止佛陀出家,乃多伎乐以动摇悉达多之心,悉达多心生欲想,耶输陀罗亦因此有孕。

修行经历

罗睺罗15岁时,释迦牟尼为其剃度为沙弥,净饭王为了安慰耶输陀罗和罗睺罗罗,即令诸王之公子五十名,随罗睺罗去到佛所,释迦牟尼令阿难陀为罗睺罗和众公子剃发披紫 , 授罗睺罗沙弥十戒。从此 , 佛教才有了沙弥。罗睺罗是佛教的第一个沙弥。

罗睺罗既是王孙, 又是佛(悉达多)的嫡子,出身高贵,从小就生活在帝王宫里。现在离开王宫来到僧团,出家为沙弥,吃着千家饭, 难适应这种艰苦生活。有许多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因此 , 佛和阿难、目犍连舍利弗都对他教育颇多。经过教导,改变了 “公子王孙把扇摇”的生活作风 , 端正了修学态度 , 开始积极修行实践。逐渐学习了三法印、四谛、十二因缘、四禅、五力、六入、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和忍辱法。

后来,罗睺罗依照佛陀所教之法,修禅成功,20岁听闻《小罗睺罗经》后,罗睺罗证得阿罗汉果。尊者罗睺罗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的大阿罗汉。佛陀觉悟后的第14年,罗睺罗受了比丘大戒,在佛陀及舍利弗之前圆寂。

人物思想

罗睺罗十五岁出家为沙弥后 , 便在佛和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的培育下 , 听闻佛法 , 钻研佛理 , 严守制戒 , 诵读不懈 , 对戒、定、慧三学的修行都有成就。这是因为 , 非戒不能生定 , 非定不能生慧。只有三法相资 , 才能断见思烦恼 , 而得无漏胜果。就罗 罗而言 , 对于三学之首的戒学更有精到之处。

罗喉罗多常居中印度舍卫城行化,擅能破邪显正,倡行龙树法义。其尝著《中论释》,汉译本为真谛所翻,其书今已不存。罗喉罗多所执教义如何,今已不明。然《中论疏》(第三)中有其释龙树八不义,用常乐我净四德加以说明,与提婆或有不同。其所继承龙树,乃实相论法之肯定一面。

个人生活

罗睺罗生母一般认为是乔答摩的第二夫人耶输陀罗(意译持誉、持称)。但也有一说,称其为第一夫人瞿夷所生。传说乔答摩出家后6年方才成道,其间罗睺罗母亦因心怀忧恼,身体羸弱,怀胎6年而无力生育。

家庭关系

后世纪念

塑像

称号

建筑

罗睺寺

罗睺寺,创建于唐朝,原本是青庙,初名落佛寺,康熙四十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并改名“罗睺寺”,改为黄教(格鲁派)寺庙,成为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罗睺寺作为“宝藏寺”最出名是大藏经阁内供奉一尊“开花见佛”活动机关装置,随着机关转动,八瓣花开显出内藏的四尊佛像。罗睺寺内有一尊肉身罗睺罗真身像,平时不向信众开放。

麦积山133窟

天水市麦积区麦积山133窟里有雕像,佛陀的眼睛低垂,慈祥地看着他的儿子罗睺罗,这是释迦牟尼第一次见到7岁的儿子罗睺罗时的场景,也是全球少有的表现佛祖父子的作品。

人物影响

因罗睺罗对戒、定、慧三学的修行都好 , 其中又偏长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 知行俱优,佛教称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 , 或者说释迦十圣之一。

人物评价

我弟子持戒之中 , 罗睺罗最为第一。(释迦牟尼 评)

未来世中,见无量亿佛皆为罗睺罗。一心求佛道,罗联罗密行,唯我能知之。现为我长子,以示诸众生。无量亿千万,功德不可数;安住于佛法,以求无上道回。(《法华经》 评)

参考资料

影视佛学 | 《佛陀传》十大弟子之罗睺罗.惠来县永福禅寺.2024-10-23

佛陀与儿子罗睺罗(一). 宝通禅寺.2024-10-23

第二章 古代印度佛教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人民网.2024-10-24

罗喉罗.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2024-08-15

五台山上寺与窟.澎湃新闻.2024-10-23

行走麦积山石窟,看佛陀一笑千年.凤凰网.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