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气肿一般指黑腿病,俗称鸣疽,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属引起的反刍亚目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简介
其特征是局部骨胳肌的出血坏死性炎、皮下和肌间结缔组织鳃液出血牲炎,并在其中产生气体,压之有捻发者,严堂者常伴有驻行。
病原
本病病原是气肿疽梭菌,革兰氏阳性,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在体外可形成芽孢,专性厌氧,芽胞的抵抗力极强,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在液体中的芽胞可耐受20分钟煮沸,0.2%氯化汞在10分钟内杀死芽胞,3%甲醛水溶液15分钟杀死,盐腌肌肉可存活2年以上,在腐败肌肉中可存活6个月。
在自然条件下,气肿疽主要侵害黄牛。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传递因素是土壤。病畜体内的病菌进入土壤,以芽胞形式长期生存于土壤,动物采食被这种土壤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口腔和咽喉创伤侵入组织,也可由松弛或微伤的胃肠粘膜侵入血流而感染全身。
本病常在地区的牛、6个月龄至3岁间容易感染,但幼犊或其他年龄的牛也有发病的,肥壮牛似比瘦牛更易患病。
气肿疽梭菌为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长2-8微米,宽o.5-0.6微米。能运动、无荚膜,在体内外均可形成芽孢,能产生不耐热的外毒素。芽胞抵抗力强,可在泥土中保持5年以上,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3个月。在液体或组织内的芽胞经煮沸20分钟、o.2%氯化汞10分钟或3%甲醛水溶液15分钟方能杀死。
流行特点
自然感染一般多发于黄牛、水牛、奶牛、牦牛、犏牛易感性较小。发病年龄为0.5-5岁,尤以1-2岁多发,死亡居多。猪、羊、骆驼亦可感染。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处理不当的尸体,污染的饲料、水源及士壤会成为持久性传染来源。
该病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深部创伤感染也有可能。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一定季节性,夏季放牧(尤其在炎热干旱时)容易发生,这与蛇、蝇、蚊活动有关。
症状
潜伏期3-5天,最短1-2天,最长7-9天,牛发病多为急性经过,潜伏期3-5天,往往突然发病,体温达41℃-42℃,早期出现轻度跛行,食欲和反停止。相继在多肌肉部位发生肿胀,初期热而痛,后来中央变冷无痛。患病部皮肤干硬呈栗色或黑色,有时形成坏疽,触诊有捻发音,叩诊有明显鼓音。切开患部皮肤,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酸臭液体,这种肿胀发生在腿上部、臀部、腰、荐部、颈部及胸部。此外局部淋巴结肿大。食欲反刍停止,呼吸困难,脉搏快而弱,最后体温下降或再稍回升。一般病程1-3天死亡,也有延长到10天的。若病灶发生在口腔,腮部 肿胀有捻发音。发生在舌部时,舌肿大伸出口外。老牛发病症状较轻,中等发热,肿胀也轻,有时有疝痛气,可能康复。
主要病变,尸体显著膨胀,鼻孔流出血样泡沫,肛门与阴道口也有血样液体流出,肌肉丰满部位有捻发音。皮肤表现部分坏死。皮下组织呈红色或黄色胶样,有的部位杂有出血或小气泡。胸、腹腔及心包有红色、栗色渗出液。
病理变化
尸体迅速腐败和臌胀,天然孔常有带泡沫血样的液体流出,患部肌肉黑红色,肌间充满气体,呈疏松多孔之梅绵状,有酸败气味。局部淋巴结充血、出血或水肿。肝、肾呈暗黑色,常因充血稍肿大,还可见到豆粒大至核桃大之坏死灶;切面有带气泡之血液流出,呈多孔海绵状。其他器官常呈败血症的一般变化。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其病理诊断要点为:
1、丰厚肌肉的气性坏疽和水肿,有捻发音;
2、丰厚肌肉切面呈海绵状,且有栗色坏死灶;
3、丰厚肌肉切面有含泡沫的红色液体流出,井散发酸臭味。炭疽病、巴氏杆菌病及恶性水肿也有皮下结缔组织的水肿变化,应与气肿疽相区别。炭疽、巴氏杆菌病与气肿疽之区别参见本节炭疽病之诊断。气肿疽与恶性水肿的区别:恶性水肿的发生与皮肤损伤病史有关;恶性水肿主要发生在皮下,且部位不定;恶性水肿无发病年龄与品种区别。
预防治疗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有本病发生的地区可用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
病畜应立即隔离治疗,死畜禁止剥皮吃肉,应深埋或焚烧。病畜厩舍围栏、用具或被污染的环境用3%甲醛水溶液或0.2%氯化汞液消毒,粪便、污染的饲料、垫草均应焚烧。
在流行的地区及其周围,每年春秋两季进行气肿疽甲醛菌苗或明矾菌苗预防接种。若已发病,则要实施隔离、消毒等卫生措施。死牛不可剥皮肉食,宜深埋或烧毁。早期之全身治疗可用抗气肿疽血清150--200毫升,重症患者8-12小时后再重复一次。实践证明,气肿颅期应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100万-200万国际单位,每日2-3次;或四环素静脉注射,每次2-3克,溶于5%葡萄糖2000毫升,每日1-2次;会收到良好的作用。早期之肿胀部位的局部治疗可用0.25%-0.5%昔鲁卡因溶液10-20毫升溶解青霉素80万-120万国际单位在周围分点注射,可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资料
牛气肿疽(俗称黑腿病或鸣疽)的预防治疗.养殖一点通.201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