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县青山清真寺,是贵州省影响较大的清真寺之一,几任“热伊斯”在其中居住达40余年。
历史沿革
明永乐前,青山就有回族瓦钦、常智及其子孙来此,但他们身为卫所军人,宗教生活受营规所限。待到清代,这里形成了一个回回小村,青山才先后出现了几处小规模的清真寺,咸丰、同治年间又屡遭毁坏。
宣统二年(1910年),“热伊斯”金品高倡导组织了清真寺董事会,设董事长1人,董事4人,分管教务、教育、财政、庶务。董事长先后有陈中尧、杨玉池、张慕尧、保用邦、张仁宽、孔祥兴。董事有张文明、张品端、
张崇周、张兴隆、马金方、张福寿、桂方警等。董事会积极支持开展经堂教育,除教授《古兰经》、《圣训》外,还教授《姆罕迈斯》、《买多字海》等阿文典籍。金品高阿訇还到盘州市聘请清朝拔贡董礼堂讲授儒家经典。民国初,经堂学员数十,最多时曾达101人,连黔西北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学员也都到该寺投读,寺里对外乡学员提供食宿。
青山清真寺阿訇先后有陈丈星、双才、何武、赫梯、马文星、马开礼,他们除主持教务外,还兼经堂教育的阿拉伯语教学任务。 1928年寺设“回光小学”(1935年改名为“崇真小学”),聘请才从贵州省政府挂冠归里的“上校副官”金千澄(“文革”前云南省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任校长,开设国文、阿文、算术、史地、体操、回国初级礼法等课程。1952年,该校与青山中心小学合并为“青山小学”,终止了阿文及宗教礼法课程。从创办至合并,该小学共有10期毕业班。
1949年初,纳星斋“热伊斯”东迁平坝区,青山清真寺在伊斯兰教界影响逐渐减弱。1966年,该寺被迫关闭,寺藏数以百计的阿文典籍、史料、名人题赠的匾额棚联,名贵花木,精雕木石,均毁坏尽。“浩劫”过后,州县先后拨款5.49万元,以作赔偿及修缮用款,青山清真寺终于基本恢复了昔日风貌,当地穆斯林又可以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了。1985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府将其定为“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青山清真寺有阿訇2人,学董 7人,藏有阿文经卷 73卷、波斯文经卷6卷。本坊教民628户,2864人,都是回族。
教众多数系哲赫忍耶。因此,寺中除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举行庆典外,每逢哲赫忍耶教主马明心、马化龙、马元章归真日,也举行盛大纪念活动。该寺原珍藏有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回民起义首领金万照书题“清真古寺”木匾一块(1870年题),现该匾为州文化局所藏。本坊著名人物有:张子光,也为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回民起义战士,起义失败后,改名隐居青山,倡仪修建了该寺。
规模建制
光绪十八年,青山巳有回民240余户,随着人数的增多和对宗教生活的渴求,1906年,在张子光倡议下,当地商贾保云鹤、张万和、张兴福等资助白银430两。购地6亩许,动工建寺,于1909年2月建成了现存的“青山清真寺”,占地2.7亩。总建筑面积为778平方米。
建筑特点
该寺四周围修有青色料石、白灰勾缝的围墙;布局呈双院(两个四合院)、双井(两幅地铺正方形青石板天井);内设礼拜大殿、阿訇住宅、教室、浴室、殡仪室、客厅等。前廊左右壁画有麦加天房和耶路撒冷王国清真大寺。其中礼拜大殿为悬山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206平方米。
换届工作
9月26日,普安县青山清真寺召开第十二届民管委换届选举大会,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青山镇党委、政府领导应邀出席会议,青山镇穆斯林105名信教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第十一届民管会副主任桂镜龙阿訇主持。
会议由桂镜龙阿訇作十一届民管会工作报告,第十一届民管会副主任桂劲亮作财务收支情况报告,介绍第十二届管委会成员、副主任、主任候选人建议人员情况。最后,通过投票选举的方式,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民管会主任1名,副主任10名,委员46人。
会上,青山镇党委、政府领导对换届工作进行了指导。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领导对顺利完成换届表示祝贺,希望新当选的民管会成员要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带领信教群众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反对邪教组织,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民主管理意识、法制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加强对信教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继续传承好、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拓展民族特色产品,壮大民族产业,带领信教群众发家致富,积极营造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