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普龙(属名:Mapusaurus)意为“大地蜥蜴”,是种巨型肉食龙类恐龙,小于霸王龙蛮龙,但也是目前第3大的食肉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阿根廷,约8700万年前的科尼亚克阶。马普龙的体型大于它们的近亲鲨齿龙巨兽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大个体,体长约14.5米,体重可达12吨。在2006年,科里亚、科尔根据编号MCF-PVPH-208.203标本,估计马普龙的身长约14.5米。马普龙的其他零散骨头来自于略小一些的个体,这些标本体型要小于南方巨兽龙,而科里亚、科尔估计南方巨兽龙约13.8米。因此马普龙的身长约10到14米。体重则是根据编号MCF-PVPH-208.234标本的股骨,重量接近10吨。而目前最大的马普龙个体,体重达到了12吨。这使得马普龙成为了已知第三大的食肉恐龙,也是目前异特龙超科、鲨齿龙科南美洲食肉恐龙里体型最大的。

物种简介

简介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暴龙是曾生活在地球上的体型最大的食肉恐龙,然而一项最新发现却颠覆了这一认识。

加拿大考古学家17号宣布,经过长达11年的考古研究,他们已通过化石发现并确认了一个新种类的大型食肉恐龙,其体型要远远超过所有已发现的食肉恐龙。根据研究,这种

恐龙主要在9000万年前生活在如今的智利阿根廷一带,科学家们根据当地土著的名称“马普切人”,把它命名为马普龙(Mapusaurus roseae)。

结论

化石表明,成年马普龙的身高达到12—13米,而此前被认为是最大食肉恐龙暴龙的典型身高则仅为6米,另外马普龙的体长也在12米左右,和普通的公共汽车相差无几,而体重则达到了惊人的6吨。

马普龙的另一个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考古学家们曾在同一地点发现7具不同年龄的马普龙化石,这表明马普龙和其他独居的大型食肉恐龙不同很可能是一种群居的恐龙。考古学家推测,马普龙通过群居来为自己猎取食物提供方便,甚至连最大的恐龙——体长达40米的阿根廷龙属——也是马普龙的盘中佳肴。

发现

马普龙(属名:Mapusaurus)意为“大地蜥蜴”,是种巨型肉食龙下目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阿根廷。马普龙与它们的近亲巨兽龙非常类似,它身长超过12.2米。

马普龙的化石是在1997到2001年期间,由一群阿根廷与加拿大科学家共同组成的团队,一个包含至少7个不同个体的骨床中所挖掘出来,该骨床的地质年代为森诺曼阶。

在2006年,罗多尔夫·科里亚(RodolfoCoria)与菲力·柯尔(PhilCurrie)推测这个骨床可能是许多尸体堆积而成,是某种掠食者陷阱,也许能提供马普龙行为的线索。目前已知的其他兽脚亚目骨床包括:犹他州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的异特龙骨床、阿尔伯塔省的阿贝力龙骨床以及蒙大拿州巨龙骨床。

古生物学家罗多尔夫·科里亚否定他之前所提出的假说,他在一个会议上提出这个化石集合处,可能显示马普龙以群体猎食,共同围捕大型猎物,例如巨大的蜥脚类恐龙。如果这个假设属实,这骨床将是除了霸王龙以外的大型兽脚类恐龙群体猎食的第一个大量证据。但仍不确定马普龙是以有组织的群体猎食,还是以随机聚集的方式猎食。

化石简介

马普龙的化石是在1997到2001年期间,由一群阿根廷加拿大科学家共同组马普龙与人对比成的团队,一个包含至少9个不同个体的骨床中所挖掘出来,马普龙化石标本的地质年代最初被大致研究,认为大约是9700万年至9400万年前之间的白垩纪中期森诺曼阶,后来在2013年重新仔细鉴定,发现马普龙的生存年代应属于87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科尼亚克阶。在2006年,罗多尔夫·科里亚(Rodolfo Coria)与菲力·柯尔(Phil Currie)推测这个骨床可能是许多尸体堆积而成。马普龙的大量化石包含了9个个体,但总体骨骼标本都算不完整,尽管目前可以拼凑出70%完整的骨架,但部分肋骨、鼻骨、后脑勺、部分脊椎、尾巴末端、大部分双脚依然未发现。最大个体可达14.5米长,12吨重,使得马普龙成为了体型第三大的食肉恐龙,小于霸王龙蛮龙

年代纠正

马普龙的化石发现于阿根廷的乌因库尔组(Huincul Formation)。乌因库尔组(Huincul Formation)地层的年代大致为白垩纪中期的森诺曼阶到白垩纪晚期的科尼亚克阶,距今约9700万年到8600万年前。蜥脚下目的阿根廷龙属,也是在乌因库尔组里被发现,此外该组发现的还有阿贝力龙科的食肉恐龙肌肉龙和蝎猎龙属。马普龙模型马普龙化石所处的年代,以前被认为来自于9700万年前至9400万年前之间森诺曼阶的地层。这也意味着,和它们的近亲巨兽龙以及庞大的阿根廷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但在2013年,其他科学家重新鉴定马普龙化石发现地层地质年代,发现马普龙化石的年代其实应为晚白垩纪时的科尼亚克阶,约87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马普龙的生存时代相当晚期,是生存时期最晚的已命名的鲨齿龙科恐龙。

古生物学家罗多尔夫·科里亚否定他之前所提出的假说,他在一个会议上提出这个化石集合处,直接显示了马普龙会以群体团结合作的方式猎食,共同围捕大型猎物,例如巨大的蜥脚类恐龙。这骨床是除了异特龙以外的大型兽脚类恐龙群体猎食的第一个大量证据。但有少数科学家表示,他们仍不肯定马普龙是以有组织的群体合作方式猎食,还是以随机聚集的方式猎食。但绝大多数的研究人员都同意前者,并认为马普龙很可能时常过着群居生活,一起合作捕食

特点

马普龙的属名为Mapusaurus,其中“Mapu”来自于马普切人的字词,意为“陆地的”或“大地的”,而“sauros”在希腊文中意为“四脚蛇”。模式种为玫瑰马普龙(Mapusaurus roseae),是以化石所发现的玫瑰色岩石为名。马普龙

玫瑰马普龙:最大的食肉恐龙

玫瑰马普龙:最大的食肉恐龙

玫瑰马普龙(Mapusaurus roseae)体长40英尺,体重大约6吨,它是地球上最大的食肉恐龙物种。由于考古学家在遗址处同时发现几具玫瑰马普龙骨骼残骸,认为可能数只玫瑰马普龙围攻捕杀了一只体型最大的食草性阿根廷龙属(Argentinosaurus),其体长100英尺,当玫瑰马普龙一起向阿根廷龙进攻时,庞大的阿根廷龙倒下还未断气时肢体就被这些残忍的掠食者撒碎。

玫瑰马普龙生活在1亿年前,它比霸王龙要大,甚至体型还超过了其较年长的同胞物种——巨兽龙(Giganotosaurus),它们的牙齿窄而锋利像刀片一样,有利于撕咬猎物。其骨骼化石发现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

玫瑰马普龙的独特处在于:颧骨的上方颧骨突分裂成两叉、下颚舌骨的前孔小,

马普龙颅骨化石

位于齿骨与夹骨连接处上方、第二与第三掌骨固定、肱骨有较宽的末端,跟髁状突之间有小分隔、肠骨的短肌窝往坐骨脚延伸。

主要辨认要诀:脑袋很长很大,前肢很短小,躯干瘦,眶前孔很大,牙齿非常锋利。

形态特征

科里亚与柯尔在2006年将马普龙鉴定为一种兽脚亚目鲨齿龙科恐龙,与巨兽龙的差异为头颅骨有厚、多皱纹、未固定的鼻骨,鼻骨与上颚骨和泪骨的接合处前段较狭窄;眶前窝在上颚骨之上有较大的延伸;较小的上颚孔;眶前孔与上颚孔之间有较宽的骨棒;位置较低、较平坦的泪骨角;额前骨横切面与泪骨宽度相比较宽;眼睑骨腹侧面往后缘弯曲;较浅的齿间骨板;美克耳氏馆的位置较高;齿骨后腹侧缘更往后倾斜。

物种对比

下级分类

2006年,科里亚与柯尔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显示马普龙属于鲨齿龙科,而马普龙股骨上的结构物显示它们与巨兽龙的关系较近,而离鲨齿龙较远。科里亚与柯尔根据这层关系,提出一个新的单系群分类,南方巨兽龙亚科。该亚科的定义为:在鲨齿龙科之中,亲缘关系较接近南方巨兽龙与马普龙,而离鲨齿龙较远的所有物种。魁纣龙暂时被分类于南方巨兽龙亚科,需要更详细的叙述才能做更正确的分类。

参考资料

玫瑰马普龙:最大的食肉恐龙_科学探索_科技时代_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d/2008-03-14/07332077374.s.2021-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