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壮鼹

壮鼹

壮鼹(食虫类:Mogera robusta),又名大缺齿鼹,属于食虫目鼹科缺齿鼹属的一种动物。该物种由Nehring于1891年定名,模式产地位于西伯利亚地区东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壮鼹主要生活在阔叶林,分布于中国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等地,以及朝鲜韩国俄罗斯。壮鼹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动物,颈短、尾细、眼小、耳壳退化,前肢粗短,足宽扁,爪粗大。主食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能消灭一定数量的害虫,毛皮可利用。

形态特征

壮鼹体长170mm以上,尾短,相当于后足长。吻尖,眼如小米粒大,无耳壳。前肢粗壮,掌指外翻。后肢细弱,爪较小。体背毛棕褐;腹毛略短,呈灰棕色,腹面中央至股间有棕黄色纹;下颌、颈及前胸毛棕黄色;足毛稀疏,浅灰棕色;尾端毛粗硬,颜色与背毛相近。为我国4种缺齿鼹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重212~214g,体长170~220mm,尾长22~25mm,后足长20~23.5mm,颅全长40.1~42.7m。无耳壳,耳孔隐于毛被之下。颈粗短,前肢粗壮。指掌扁阔,具扁宽的强爪,掌心外翻。后肢较细弱。尾长比后足略长。被毛细而密,柔软带光泽。体背棕褐色,毛基深灰色。喉部黄色,腹毛短,棕灰色。腹中央杂有深棕黄色毛。尾毛粗硬而密,棕褐色。足背毛稀,浅棕灰色。雄性毛色较雌性暗深。颅骨狭长而扁,脑颅扁平,颧弓纤细,外缘平直。齿式:3.1.4.3./3.0.4.3.=42,上门齿弧形,犬齿强大、直立如刀状,其高度超过上门齿的3倍以上。P1与P3等大,P2较小,P4发达。

栖息环境

壮鼹栖息于山区丘陵森林地带和林缘,在土质疏松、潮湿、肥沃的地方挖洞穴居。洞道距地表较近,常使地面隆起呈带状。洞道交织成网,窝在洞道较深处。冬季进入较深的洞道中活动。以蚯蚓、昆虫等为主食。每年5~6月为繁殖期,怀孕期约1个月,每胎2~10仔。

分布范围

壮鼹分布于中国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