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成90度的交点。又称作日下点 (subsolar point)。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理论上为正午12时,但需视乎该地政府所定下的时区为多少而定。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因此,引起全球热量分布发生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季节变化等。

简介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单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全球热量分布的变化。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带动行星风系的南北偏移。

3.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形成了全球的四季变化和昼夜交替。

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每时都在向西移动,每小时移过15度经度。在地理题的计算中可粗略取每天移动0.25度纬度。

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 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 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也约是365.2422天,称为一个回归年。

根据开普勒定律地球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的,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就出现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以太阳为焦点,地球运动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

7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北半球昼长夜短,而南半球相反。1月以后是近日点,北半球昼短夜长。

1月初近日点日地距离1.471亿千米角速度61分/天线速度30.3千米/秒。

7月初远日点日地距离1.521亿千米角速度57分/天线速度29.3千米/秒。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昼夜长短。

每年3月21日前後春分日昼夜等长。

每年6月22日前後夏至日昼长夜短(北半球)。

每年9月23日前後秋分日昼夜等长。

每年12月22日前後冬至日昼短夜长(北半球)。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参考资料

高一地理必修1.电子课本网.202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