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筇竹

筇竹

筇竹(拉丁学名:Chimonobambusa tumidissinoda),别名大关筇竹,禾本科寒竹属的一种植物。是中国特有属种。其分布于中国的四川宜宾地区和云南昭通市。筇竹生长在海拔1560-2100米(最高达2200米)的高海拔寒冷湿润地区,是典型的阴性植物。

筇竹竿高2.5-6米,直径1-3厘米,基部通常有5节位于地表以下;节间圆筒形,长15-25厘米(基部数节间长10-15厘米),竿下部不分枝的节间常具1极狭沟槽,具分枝的各节间则在有分枝一侧变扁平,绿色,光滑无毛,无蜡粉,竿壁甚厚,竿基部数节间几为实心,往上的节间则逐渐中空;竿环极为隆起而呈一显著的圆脊,状如二圆盘上下相扣合,箨环因有箨鞘基部之残留物而略呈木质环状,幼时被棕褐色刺毛,嗣后变为无毛。竿箨紫红色或紫色带绿,早落性。无箨耳,鞘口具长为2-3毫米棕色繸毛;箨舌高1-1.3毫米,拱形,边缘密生灰白色小纤毛;箨片较短小,长5-17毫米,易脱落,钻形或锥状披针形,直立,质地较坚韧,纵脉明显。叶片狭披针形。笋期4月,花期4月,果期5月。

筇竹为著名的笋用竹种,是中国最早的外销经济竹种。其枝叶为大熊猫的重要食物。筇竹的竿为制作手杖和烟竿的上等材料。筇竹手杖在汉唐时代就远销至印度中亚乃至欧洲和非洲。筇竹还是很好的观赏竹种,宜植于温凉地带的较高海拔地区的庭院、公园、旅游景点、山坡等地,也是荒山绿化的重要竹种。

形态特征

竿高2.5-6米,直径1-3厘米,基部通常有5节位于地表以下,各具环列之根12条;节间圆筒形,长15-25厘米(基部数节间长10-15厘米),竿下部不分枝的节间常具1极狭沟槽,且各节间的沟槽均位于竿之同一侧面,具分枝的各节间则在有分枝一侧变扁平,绿色,光滑无毛,无蜡粉,竿壁甚厚,竿基部数节间几为实心,往上的节间则逐渐中空;竿环极为隆起而呈一显著的圆脊,状如二圆盘上下相扣合,中有环形缝线似的浅沟,易自该处受外力影响而逐节脆断,断口极平整;箨环因有箨鞘基部之残留物而略呈木质环状,幼时被棕褐色刺毛,嗣后变为无毛;同一节的节内本身宽窄不一,通常宽的那边均位于竿的同一侧面,该处竿环格外隆起,竿芽成三角状桃形,先出叶为革质,解箨后当芽抽长时并不贴竿而是斜展的主芽3,彼此并列,其下方可各具1或2次生芽;竿每节通常具3枝,有时除主枝外还具1-4条次生枝。竿箨紫红色或紫色带绿,早落性;箨鞘黄绿色,厚纸质,长约为其节间的长度之半,长椭圆形,近基部微收缩而又向两侧呈耳状延伸,背面纵脉纹密而显著,小横脉有时可见,纵脉间生有棕色疣基刺毛,后者在鞘基部则较稀疏,在鞘上部则较密,鞘的上部边缘密生淡棕色长纤毛;无箨耳,鞘口具长为2-3毫米棕色繸毛;箨舌高1-1.3毫米,拱形,边缘密生灰白色小纤毛;箨片较短小,长5-17毫米,易脱落,钻形或锥状披针形,直立,质地较坚韧,纵脉明显。

小枝具2-4叶;叶鞘圆筒形,长2-2.5厘米,背部上端具1纵脊,纵肋明显,边缘生纤毛;无叶耳,鞘口繸毛数条,直立而粗糙,灰白色,易脱落;叶舌极矮,截形或圆拱形,先端全缘;叶柄长1-2毫米,平滑无毛;叶片狭披针形,长5-14厘米,宽6-12毫米,两侧边缘因具斜止之小锯齿而粗糙,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无毛,次脉2-4对,小横脉清晰。花枝可反复分枝,无叶或部分分枝顶端具叶,分枝常与假小穗混生于同一节上;末级花枝纤细,基部托以向上逐渐增大的苞片3-5片;假小穗绿色或暗绿色,干后紫色,长3-4.5厘米,粗2.5-4毫米;苞片4或5片,上部2或3片腋内有芽或具次生假小穗,后者仅有先出叶而无苞片。

小穗含3-8朵小花;小穗轴节间长4-6毫米,粗约0.2-0.3毫米,扁平,无毛,基部微被白粉而糙涩;颖2(3)片,薄纸质,无毛,第一颖卵形,先端锐尖,长3-4毫米,第二颖长卵形,具数条纵脉,长8-10毫米;外稃长卵形,长10-14毫米,无毛,具光泽,纸质,黄褐色或褐色,先端渐尖或长渐尖,边缘膜质,背部具9条纵脉,小横脉略明显;内稃长8-12毫米,2脊间宽约1毫米,无毛,先端钝或微裂,具不明显的纵脉;鳞被中两侧的2片为菱状卵形,长约2.5毫米,后方的1片为倒披针形,长约1.5毫米,膜质透明,上部边缘生小纤毛,具数条脉纹;花药紫色,长4-8毫米;子房呈倒卵形,长约2.5毫米,无毛,花柱1,长约1毫米,柱头2,羽毛状,长约2毫米。果实呈厚皮质的坚果状,倒卵状长椭圆形或广椭圆形,新鲜时呈墨绿色,光滑无毛,长约10-12毫米,直径约6毫米,顶端具宿存的花柱成喙状。

笋期

筇竹笋期是在4月。

花期

筇竹花期是在4月。

果期

筇竹果期是在5月。

物种分布

筇竹自然分布于中国的四川宜宾地区和云南昭通市。本种通常大面积集中成片生长于山区上部到山脊的常绿阔叶林,蓄积量很大,据调查,每亩有竹竿8000-17000根。

生长习性

筇竹的原生地环境为:海拔1560-2100米(最高达2200米),高海拔寒冷湿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年降水量1200~1600mm,云雾较厚,空气相对湿度大,日照少,冬季寒冷,多冻土层,土壤pH值为5.5~7.0之间的山地黄壤或棕色森林土。筇竹原生于常绿阔叶林下,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则形成次生天然纯竹林,是典型的阴性植物。

栽培技术

苗木培育技术

筇竹育苗多采用种子培育实生袋苗的方法。种子采回后,要进行分级挑选,将直径≥0.5cm以上的种子以及色泽正常(绿色、墨绿色)、饱满无虫蛀和无霉烂的种子作为良种,置于背阴干燥处备用。在1~10℃低温下,种子可贮藏60~90d,在常温下仅能贮藏30d,因此,尽可能随采随播。

播种前,先用清水洗种2~3次,然后用0.3%的高锰酸钾或0.15%的甲醛水溶液消毒4~6h。之后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用100×10-6HC-8号或HC-7号生长素药液浸种12~24h,然后用1份种子和3份湿沙拌匀,堆成馒头状,用塑料薄膜密封,在温度15~37℃的条件下进行变温催芽。待30%的种子长出0.1~0.3cm胚根时,应及时播种。每袋营养土内播2粒种子,相距5cm,覆土厚度3~4cm,并轻压土壤,盖严种子,淋透水。此法省工,但用种量大,成活率达90%左右。此外,还可用移植法,即先将种子均匀播于温室大棚内的圃地上,每公顷播种量1500kg,盖土厚2~3cm,上盖薄草一层。当每粒种子生长出2株苗并长高至15cm以上时才能上袋。此法节约种子、费工,成活率可达98%,且苗木生长整齐。

因为筇竹为阴性植物,所以,1a生苗培育阶段必须在遮荫环境中进行。

筇竹种子播后须经60d左右才能陆续发芽,在此期间,应特别注意水分及温度控制。气温控制在15~37℃,土温控制在18~27℃;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5%,土壤饱和含水量控制在60%~85%。若当地气温常在15~37℃时可不盖遮荫网。

筇竹小苗(原苗)生长时期为30d左右。此时特别注意防病虫害,要常用敌敌畏甲胺磷克百威1000倍液防地下害虫;用磷化锌溴敌隆氯鼠酮防治鼠害

筇竹一年四季均能分蘖,一年可分蘖4~6次,约2个月分蘖1次。在此期间,每7d施用1次浓度为50×10-6的HC-1,HC-5,HC-7,HC-8号药液,还应多施可溶性复合肥,浓度为0.3%~0.6%,每15d施1次。当每一级分蘖苗出现3~4个竹节时还要对其封顶,以促进苗木尽快木质化,并增加分蘖次数。

播种苗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无休眠期,四季均能生长,因而可以就地出圃造林。2a生苗每袋8~15株,苗高60~70cm,可以出圃并能长途运输造林。但大棚内的竹苗必须经过15~30d的炼苗时间,让苗木充分木质化后才可出圃造林。炼苗时,打开大棚四周,揭开遮荫网,停止肥料,逐渐减少水分供给。袋苗经过炼苗后,不修剪枝叶,即可用箩筐装苗或逐袋堆放装车出圃。袋苗出圃率可达90%,余下10%的苗木继续培育半年即可出圃。

筇竹除用种子育苗外,还可采用竹鞭育苗和带兜埋鞭育苗2种方法。埋竹鞭育苗技术:选择2~3a生,直径0.5~1.2cm,根系发达,鞭芽饱满,竹鞭白色或黄白色的竹鞭,于当天挖鞭当天育苗。挖起的竹鞭要及时用草席盖住,严防风吹日晒,有条件的地方淋少量水湿润竹鞭更好。竹鞭运到苗地后,先进行修剪,每3~5节为1段,留根长3~6cm;然后用浓度为100×10-6的HC-7号或HC-8号生长素浸泡鞭段1~2h,再用稀泥浆浸鞭后即可埋鞭;每公顷苗地埋鞭3.75~4.5万条,按10~15度角斜埋,1a生苗可长高至40~80cm,地径0.4~1.0cm,每公顷可产合格苗7.5~10.5万株。

带兜埋鞭育苗技术:与上法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每段竹鞭带母竹1~2株,母竹留有芽的竹节2~3节,竹鞭长度50~100cm,埋时母竹留1~2节露地,深度5~10cm。每公顷埋鞭2.25~3万根。

丰产栽培技术

筇竹造林地应选择年均温10~16℃,阴坡、半阴坡的疏林地、灌木林地等对筇竹幼林期有遮荫条件,土壤疏松、湿润、肥沃,土层厚≥50cm,pH值为5~7.5的地块。而阳坡及迎风坡忌栽种。在云南省东北部地区应选择海拔1500~2200m的山地或退耕地;西部地区应选择海拔1900~2600m的山地或退耕地作为造林地。

为有利于竹鞭生长,应尽可能地采用带状整地。带宽1~1.5m,种植穴规格50cm×50cm×40cm,于种植前1~2个月进行整地。

筇竹造林密度为株行距3m×3m或3m×4m,每公顷1100塘或840塘。每塘用播种苗1袋(3~6株)或竹鞭苗1~2株。于2~3月或6~7月定植,用肥土、细土、湿润土盖苗根,四周踏实。

筇竹造林后应于春旱时适时浇水。造林1~2a内,每年松土3次,3~4月1次,7~8月1次,9~10月1次;施肥2次,3~4月1次,7~8月1次,每塘施复合肥100~200g,有条件的地方则使用稀释人粪尿,每塘10kg左右。3~4a内肥料加大1倍。每年2~3月,扩塘0.5~1.0cm,以确保多出笋、多长鞭,尽快成林成材。

筇竹成林后须调整,每公顷地留养活立竹3~4.5万株较适宜,地径也应控制在2.5~4cm之间。每年每公顷留养壮笋7500~9000枚,伐老竹7500~9000根。幼龄竹、壮龄竹、中龄竹、成熟竹各占25%。

于每年秋末冬初,人工砍削新竹市全秆长的1/5以封顶,防雪压或冰倒,确保竹林健壮生长。

每2a于秋末或早春土壤未冻时或解冻后,及时挖除老竹兜培施有机肥,每公顷1.5~3万kg,并混拌过磷酸钙750kg。同时用周边客土垫园,确保竹兜竹鞭入土适中,以便年年出大笋、长大竹,杜绝跳鞭及露鞭。

每年4~5月可割除弱笋、退笋、密笋加工利用。此期间每公顷可产鲜竹笋3000~4500kg;还可于每年秋冬季节,平地每公顷伐除老竹7500~9000株,进行加工利用。新造竹4~5a后,每公顷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2.25~4.5万元,条件好的地方可达7.5万元以上。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筇竹为著名的笋用竹种,由于笋肉厚,质脆,味美,于笋黄褐色并略具光泽,因而产区每年有大量的笋干外销。是中国最早的外销经济竹种。其枝叶为大熊猫的重要食物。

使用价值

筇竹的竿为制作手杖和烟竿的上等材料。筇竹手杖,据历史记载远在汉唐时代就远销至印度中亚乃至欧洲和非洲,在当时已是中国传统的著名输出商品,幼竿用于造纸,质量优于产区其他竹种。筇竹秆形奇异,耐虫蛀、耐腐,工艺价值极高。

观赏价值

筇竹还是很好的观赏竹种。竿节奇特,枝叶纤细,其竹竿竿环隆起,独具特色,姿态秀丽,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宜植于温凉地带的较高海拔地区的庭院、公园、旅游景点、山坡等地,也是荒山绿化的重要竹种。

物种保护

筇竹IUCN等级为无危(LC),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在云南省筇竹分布较集中的永善县三江口,已建立自然保护点。

相关文化

相关记载

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便“在大夏时,见筇竹杖、蜀布”,这种中国独有的中小型竹亚科筇竹已开始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相关诗词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以一首《筇竹颂》,道尽了筇竹的书意风流。

相关荣誉

2018年大关县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筇竹之乡”称号,成为云南首个“中国竹业特色之乡”。同年7月,筇竹圆竹家具在第二届国际竹产品博览会上斩获金奖。

相关展会

2018年6月,大关筇竹圆竹家具参展首届世界竹藤大会,筇竹杖作为国礼赠送44个国家贵宾。

相关文化节

2023年4月9日,“中国筇竹之乡”—大关县举办首届筇竹文化节,全县竹农齐聚筇竹核心产区木杆镇,赛成果、比技术,共享收获喜悦。

参考资料

物种2000中国节点.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07

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中国生物志库.2024-12-04

Qiongzhuea tumidinoda J. R. Xue & T. P. Yi.植物智.2024-12-04

筇竹(罗汉竹).云南省生态环境厅.2024-03-14

Qiongzhuea tumidinoda Hsueh et Yi.中国植物志.2024-12-04

Qiongzhuea tumidinoda—物种保护.植物智.2024-12-04

..2024-03-14

筇竹丰产栽培技术.中国知网.2024-12-05

筇竹.植物智.2024-12-04

筇竹与中国传统文化——美物:筇竹.文旅头条.2024-12-06

大关筇竹文化节首秀 竹农相聚共庆.澎湃新闻.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