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初年,位于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沙洲上,是清代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的出生地及童年、少年居所,占地约2300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源故居是一座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包含两栋正房和两栋厢房,房基、阶檐及天井均以花岗石条石砌筑。四周围墙为干打垒土墙,墙基以鹅卵石垒砌,墙体以泥沙拌生石灰夯筑。魏源故居为魏源祖父魏孝立遗留的产业,原为魏氏家族居所“垭塘湾公馆”的一部分。魏源的父亲魏邦鲁(字春煦)分得其中一座宅院。1820年,魏源27岁时,其全家迁往江苏省,此后他较少返回故居。民国初年,故居改建为宗祠。1951年土地改革时,房屋分配给魏源房族后裔魏华柏等农户居住。1994年,隆回县人民政府将住户迁出,收归国有。1997年6月,魏源故居对游客开放。自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逾200万人次,其中包括约2万名国内外学者。景区还举办了纪念魏源诞辰200周年、210周年、220周年等活动。

1995年,魏源故居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获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入选“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2006年列入“新潇湘八景”,2017年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被隆回县邵阳市及湖南省多家省直机构命名为党性和廉政建设教育基地。

地理位置

魏源故居位于湖南省隆回县,距县城桃洪镇约60公里,南距司门前镇约3公里,西南距金潭乡政府约1公里,距司门前至金潭乡公路约0.5公里。金水河自北向南流经故居后方,距约50米。故居坐落于南北长约5公里、东南宽约1.5公里的开阔田垅,中有狮山和象山分立金水河两岸,南端有五主峰,形似闸板,俗称“狮象把水口,金板铲龙门”。当地以魏姓居民为主,称为“魏家塅”,以狮象二山为界,南部为“下魏家塅”(今石山湾村一带),清代陕甘总督魏光焘出生于此;北部为“上魏家塅”(今学堂湾村一带),为魏源出生地。

历史沿革

魏源故居的始建年代,没有确凿的文献记载,据魏源长子魏耆所撰的《邵阳魏府君事略》云:“府君讳源,字默深,先世江西太和县人,于明初迁邵阳市之金潭。”现存的魏源故居,系魏源祖父孝立公遗下的产业。其父邦鲁公,字春煦,有兄弟十人,他排行第五,在兄弟分家时,分得了这所房子。魏源就是在这里诞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因此,这所房子的始建年代,至迟在清朝乾隆。因魏源的父亲长期在江苏省一带任巡检之类的小官吏,很少回家,所以,当魏源二十七岁那年((1820年)全家迁往江苏定居,他家的房产,全部转让给他的堂兄,即二叔魏邦辅之子魏五达居住,至1951年土地改革时止,一直由魏五达之后裔居住。土改之后,这所房子被分给魏源之房族后裔魏华柏等几户贫下中农居住。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发[1983]80号文件公布“魏源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1993年,原有住户多已搬迁,仅剩下两户住此。1994年,隆回县人民政府将住户迁出,收归国有,同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魏源故居进行维修。

1995年,魏源故居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魏源故居对游客开放。自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逾200万人次,其中包括约2万名国内外学者。景区还举办了纪念魏源诞辰200周年、210周年、220周年等活动。2004年,魏源故居入选“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2006年,列入“新潇湘八景”;2017年,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被市、县党政机关及多家省直单位命名为党性和廉政建设教育基地。

建筑特征

平面布局

魏源故居为一座木结构四合院,坐西南朝东北,占地约2300平方米,四周有干打垒土围墙。院前设有木结构槽门(朝北偏东20°),基址面阔5.75米、进深4.57米,含压阑石、座石、门槛石。槽门内为晒坪,面阔约22米、进深约16米。

故居主体建筑由两栋正房和两栋厢房组成,构成三个四合天井。正房朝东偏北35°,均为单檐悬山顶平房,覆小青瓦,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第一栋正房明间(厅堂)面阔4.51米,次间3.75米,梢间3.04米,进深4.73米,前阶檐宽1.05米,后阶檐宽0.95米;右梢间外有过亭(面阔1.6米),与厢房梁架相连。第二栋正房现存三间,明间面阔4.22米,次间3.22米,梢间3.16米,进深5.14米,后阶檐宽0.95米;两梢间外原有过亭(俗称水水量屋),已毁。左厢房为平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每间面阔约3.4米、进深5.5米,阶檐宽约0.9米,曾被改建,2000年维修时恢复原貌,现为魏源生平事迹展览室。右厢房为二层楼房,面阔七间(五间正房、两间楼梯房)、进深四间,明间面阔3.93米,次间3.48米,梢间3.87米,楼梯间1.86米,进深4.97米,阶檐宽约0.9米;右次间、梢间后有拖屋两间,每间面阔约4.05米、进深4.64米。第一栋正房前半部为魏源父母居室,后半部为家人起居室;第二栋正房用于祭祀和接待太子宾客;右厢房底层五间为谷仓。

建筑结构

魏源故居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包含两栋正房和两栋厢房,房基、阶檐及天井均以花岗石条石砌筑。四周围墙为干打垒土墙,墙基以鹅卵石垒砌,墙体以泥沙拌生石灰夯筑,厚约0.45米,高约2.2米,总长约175米。

第一栋正房有穿斗式木柱架五扇,两端为水星屋(屋顶较正房低约0.3米),梁架与厢房相连。每扇柱架含三根正柱(脊柱、前檐柱、后檐柱)和四根瓜柱(位于正柱间)。脊柱高4.7米、尾径0.2米,屋脊高5.09米;檐柱高3.4米、尾径0.18米,檐口至阶檐高3.14米。柱架间以排扇枋、地脚枋、楼枕、桁条连接。屋面为单檐双坡,覆小青瓦。

第二栋正房原有穿斗式木柱架六扇,现存四扇。每扇柱架结构与第一栋正房相同,含三根正柱和四根瓜柱。脊柱高4.94米、尾径0.2米,屋脊高5.36米;檐柱高3.56米,前檐柱尾径0.18米,后檐柱尾径0.2米,檐口至阶檐高3.2米。柱架连接和屋顶形式与第一栋正房一致。

左厢房原有穿斗式木柱架六扇,现存三扇。每扇柱架含四根正柱(前檐柱、脊柱、后金柱、后檐柱)和四根瓜柱(前檐柱至脊柱、脊柱至后金柱各二根)。脊柱高约4.6米、尾径0.2米,屋脊高约4.9米;前檐柱和后金柱高约3.4米、尾径0.18米;后檐柱高约2.9米、尾径约0.16米。柱架连接和屋面形式与正房相同,屋顶与正房交接处形成人字形瓦沟。

右厢房为二层楼房,原有穿斗式木柱架八扇,现存前六扇。每扇柱架含五根正柱(脊柱、前金柱、后金柱、前檐柱、后檐柱)和四根瓜柱。脊柱高6.5米、尾径约0.2米,屋脊高约6.9米;金柱高5.7米、尾径0.18米;檐柱高5.1米、尾径0.18米。前四扇柱架因增建拖屋,屋顶增高约1米,前檐改为重檐,前山檐为歇山式,与正房山檐相接。相传此为魏源童年读书楼。

魏源故居为清代民居,采用统一装修风格。檐穿枋至地脚枋间以平方板分隔柱架,形成房间;檐穿枋、排扇枋至桁条间以竹蔑为基,两面抹生石灰,平整洁净。各房间根据用途在门、窗、楼板等方面有所不同。

第一栋正房明间为过亭,沟通全院,正面设双页大门(高2.25米、宽1.2米),两侧各一雕花格子窗,背面设三道双页大门。次间仅设窗,装中楼板和地楼板,俗称“阁房”,供年轻夫妇或女子居住,中楼板上用于储物。梢间无楼板,前后设门窗,用作厨房或过亭。

第二栋正房明间为厅堂,正面设双页大门,两侧开窗,内壁置神龛(现移至右厢房二楼),原供奉魏氏祖先神位。次间装修同第一栋次间,装中楼板和地楼板;梢间前后设门窗,含中楼板和地楼板,供中年人或青年男子居住。

左厢房现存两间,原有中楼板和地楼板,背面设通风窗,出入经第一栋正房左梢间,可能为客房或佣人住所。

右厢房为二层楼房,每层有正房五间和楼梯房两间。底层正房为仓屋,可储粮约30万斤,反映魏源祖父魏孝立“石奋”称号的田产规模。二楼为书房和课堂,左右及前方设走廊,各间设门窗,顶装天楼板,环境明亮,适合读书。

遗留物品

魏源故居内保存有多件与魏源相关的文物,包括桌椅凳、神龛、纶音箱、覃恩牌、木匾对联及选进士牌。

桌椅凳

读书桌为古稠木制,长1.645米、宽0.535米、高0.855米,桌面紫红光亮。椅子两把,双扶手高靠背,座面长0.502米、宽0.405米、高0.53米,靠背宽0.52米、高0.435米,分别镂刻“福”“禄”字,笔画呈花鸟图案。长条凳长1.92米、宽0.3米、高0.53米,古稠木制,传为魏源读书所用。以上由魏华柏收藏,保存完好。

纶音箱

用于存放皇帝诏令的小木盒,正面刻“纶音”二字,原箱已毁,仅存盒面(宽0.405米、高0.25米、厚0.01米),由魏华柏收藏。右厢房二楼第三间存神龛一座,原置于第二栋正房中堂,内藏魏氏家族神主牌十余座。

覃恩牌

木质,长0.815米、宽0.525米,插杆长1.06米,正面题“恭遇覃恩”四字,无款识,表明受帝王恩赐。现藏隆回县文物管理所,未确证是否为魏源所立。

木匾对联

选进士牌

两块木质牌。其一长1.26米、宽0.505米,题“道光乙酉科选进士魏五达”(1825年);其二长1.25米、宽0.5米,题“选进士道光己酉科魏炳勋”(1849年)。魏五达为魏源堂兄,魏炳勋为其子。两牌现藏隆回县文物管理所。

开发与保护

魏源故居原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典型的清代民居。1951年土地改革时被分给了无房或少房的农户居住,成了农民的私有财产。后来由于修缮和管理不善,一部分房屋逐步倒塌,又有一部分房屋因住户新择房址而被拆除,使魏源故居遭了严重的破坏。现存的房间,约为原有房间的五分之三,而且多数破烂不堪,濒临倒塌。房基石坎、阶檐条石亦东倒西歪,残损不全。四周的围墙被毁者达四分之三,幸存者亦系残垣断壁,破烂颓败。

1983年,魏源故居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文物部门采取多项保护措施,包括与乡镇、村签订安全保护合同,与住户订立防火协议。1986年和1988年,文物部门对故居进行调查和复查,相关资料收录于《隆回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和《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卷》。1991年,隆回县人民政府划定故居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1993年4月8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文件(湘政发[1993]6号)正式公布。同年,成立“魏源故居文物保护小组”,设立保护标志和说明碑。1993年12月,邵阳市文物工作队对故居进行实地勘测和制图,建立详细档案。自1991年起,文物部门筹备故居全面维修,当年邵阳市文物工作队拨款5000元。1993年,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将故居维修列入全省重点项目,国家文物局拨款10万元。1994年、2000年和2006年,国家文物局三次拨款维修。1994年,隆回县人民政府决定迁出住户,维修后将故居辟为魏源纪念陈列馆。保护范围以故居读书楼外墙基为起点,向东35米,向南、西、北各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沙洲上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00米的船形地带。

所获荣誉

相关人物

魏源(1794年-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隆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史学家、文学家。爱新觉罗·旻宁二年(1822年)中进士,官至高邮市知州。早年立志“读书修身,交友救时”,曾任贺长龄陶澍裕谦等人的幕僚,参与漕务、盐政、河工等改革事务。后历任东台市兴化市、高邮等地官员,以勤政廉洁著称。其主要著作包括《皇朝经世文编》《圣武记》《海国图志》,对近代中国及东亚地区的思想和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媒体宣传

2015年10月15日,湖南经视频道摄制组在隆回县魏源故居拍摄纪录片《魏源》,该片为湖南经视《博物馆翻箱底》系列节目之一。纪录片以湖南博物院珍藏的魏源致贺熙龄的两封信为切入点,通过实地拍摄魏源故居及采访《魏源全集》编辑夏剑钦等人,介绍魏源对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及湖湘文化的影响。

参考资料

魏源故居.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2025-04-11

魏源故居.湖南文明网.2025-04-11

魏源故居景区.隆回县人民政府.2025-04-11

魏源故居勘测录.湖南图书馆.2025-04-11

魏源故居.隆回文旅云.2025-04-11

省关工委主任杨泰波参观魏源故居.邵阳市人民政府.2025-04-11

纪录片《魏源》在隆回开拍.湖南民生在线.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