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豫南皮影戏

豫南皮影戏

豫南皮影戏起源于北宋末年,随着宋都南迁传入信阳地区。

历史沿革

豫南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当时随着宋都南迁,皮影戏传入了信阳地区。到了清代中叶,这种艺术形式开始繁荣起来。清末时期,豫南出现了许多知名的皮影戏表演艺术家,如“活岳飞”宋培然、“踊魁首”芦凤仙、“皮影戏”李少乔和戴少卿等。这些艺人的出现,推动了豫南皮影戏的发展,使其成为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形式。民国时期,豫南皮影戏经历了多次起伏,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这一传统艺术再次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目前,在河南省省内,除了桐柏县外,其他各县仍然保持着皮影戏的演出活动。

表演特点

豫南皮影戏被称为“小人戏”,是一种由演员通过操作牛皮制成的人偶,在幕布前借助灯光投影来表演的艺术形式。它的题材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以其独特的技艺展现了诸如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神鬼变幻等内容,深受观众的喜爱。豫南皮影戏强调词腔的表现力,演员通常具备多种技能。音乐伴奏主要使用打击乐器,唱腔中则融入了锣鼓作为过门节奏。常见的剧目类型包括大部头连台本戏、单本头戏、折子戏以及垫台戏(又称杂出)。经常上演的经典剧目有《五虎平西》、《岳飞传》、《樊梨花征西》、《粉妆楼》、《响马传》、《天宝图》、《地宝图》、《人宝图》等。195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豫南皮影戏排演了20多个新剧目,如《杜长年参军》、《血海深仇》等。1964年,商城县又推出了《白毛女》、《夺印》、《两代人》等9个现代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参考资料

豫南皮影戏的愿戏探源.百度文库.2024-11-07

河南日报丨潢川:豫南皮影戏搬进公园(文化中国行).潢川新闻网.2024-11-07

光州历史|潢川皮影戏.微信公众平台.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