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镢柄韩宝山

镢柄韩宝山

《柄韩宝山》是张石山在1980年著的小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者简介

张石山1947 年生于山西太原市。幼年曾在家乡山西盂县红崖底村读小学。那是一个“三天不吃糠,肚里没主张”的穷山沟。1960 年在太原读中学,1966 年高中毕业,不幸赶上十年内乱,荒废了学业。1968 年参军,当了一名侦察兵,在大西北边疆经受了酷暑寒冬的锻炼。1970 年复员回太原,当了太原机车车辆厂的机车司炉。这时,乱糟糟的所谓“革命”斗争使他烦闷,索性一头扎进书堆。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着,对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立志拿起笔来,反映他熟悉的、经过思考的、有意义的生活。1973 年他开始学习文学创作,并发表小说。1978 年,告别了挥锹烧火的工作,调入省作协机关刊物任小说编辑。1980 年发表于《汾水》第8 期的短篇小说《镢柄韩宝山》获全国第三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单身汉的乐趣》、《母亲穿谱》等。1982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 年入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读书深造,后又转插北京大学作家班。现任《山西文学》主编。

结构布局

《镢柄韩宝山》是山西省青年作家张石山的成名之作。这篇小说在结构布局上很有特点。为了从多侧面的社会关系中突出中心人物,作品在结构布局上采取了中国古代戏曲中“立主脑”的传统手法,全文只为一人——韩宝山而设,只为一事——镢柄脾气而设,宝山妈、耿玉京、邻居二婶、海棠姑、牛玉屏等主要陪衬人物的出场与活动,都与韩宝山的“镢柄”脾气密切相关。

比如,先写“担水”一事,母子一个夸张,一个抬杠,由宝山妈说出:“镢柄脾气!得理不让人,和你爹一个样。镢柄!”接着,通过派饭一事,由上面下来的工作人员耿玉京加以强调:“你真是一根镢柄!怪不得你找不下对象哩!彻头彻尾的镢柄!”然后,通过“说亲”一事由二婶出面做个“总结”:“怪不得耿工作员骂你‘镢柄'!怪不得人家料定你找不下对象!’镢柄‘就是光棍,光棍就是’镢柄‘!”后来,海棠姑也说,宝山“肩上压着担子也忘不了抬杠”,牛玉屏也说:“你呀!真不亏人家叫你镢柄!”作者屡次三番地通过陪衬人物之口强调宝山的“镢柄脾气”,就是为了一个目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性格的社会意义。小说“一线芽到底”,从序幕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乃至尾声,一直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宝山的“镢柄脾气”究竟有什么特点?这种脾气好还是不好?

场面构图

尽管整篇作品的情节发展曲折多变,然而这个“主脑”(一人一事)却始终不移。给读者的感觉是主旨明确,线索清晰,人物个性鲜明突出,时代色彩也非常强烈。作者还特别注意通过戏剧化的场面构图来加强情节的典型性。这种戏剧化的场面对于突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这篇作品的又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例如“派饭”那场“戏”,作者用重复、排比的手法,从相同或相似的角度让饭食的花样,耿工作员的表情,宝山的动态及他的挖苦话重复出现了三次,矛盾冲突逐步升级,直到双方摊牌,在颇具喜剧色调的画面上涂上一层“滑稽”的美感。三次进山说亲,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从主人问话、宝山答话到二婶的焦急心情,用相似的构图布局,使气氛逐渐紧张,艺术效果非常强烈。

“玉屏被打”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安排了一个较大的群众场面,气氛紧张激烈,正气与邪气、干部与群众、旧俗与新风、玉屏的勇敢表白与宝山的羞怯逃避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戏剧冲突”的容量达到了饱和的程度。第六节“这不是我的汗巾子!”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在喜庆、平和的气氛中,作者不露形迹不动声色地描绘着一个喜剧性的场面。作者根据在场人的不同关系,将其分为三组,各行其事:宝山妈和玉屏妈笑谈亲事的筹备情况;邻居二婶和海棠姑被作者调开去看二婶养的猪娃;宝山和玉屏留在“吃饭那厢”定下终身;然后,让热心、爽快、颇有点喜剧人物性格的快嘴二婶突然间回首一顾,一声惊呼,挑明一切。

最后,大幕重启,在“锣鼓震耳,唢呐喧天”的热烈场面中,把此时已然变成“滑稽人物”的耿工作员推到前台,与主人公韩宝山再度对话,显示韩宝山宽厚但直不记前嫌的性格特点,进一步完成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锨柄韩宝山》的语言气息和风格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那幽默的笔法、漫画式的构图,那山西省衣尺言谈举止的特有气质,那大众化和风情化的叙述语言,使人联想到蜚誉文坛的“山药蛋”派的风格特点。可以这样说,张石山是以赵树理同志为首,以马烽西戎孙谦等老作家为代表的“彭州洋芋”文学流派的一名后起之秀。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