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濊貊

濊貊

濊,是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和汉四郡故地的古老的地区部族,又称貉、貉貊、秽貉或藏貊。起初,濊和貊是两个部落,濊在东,貊在西,后来貊部落合并了濊部落。古文献称之为“人”或“发人”。

濊貊是由濊人和貊人汇合而成,以农业城栅为特点,虽然曾经吸收了一部分游牧民族和曼洛理族散民的成员,但主体还是不能算做游牧民族。

历史分布

濊貊族在夏商之际广泛分布于南起朝鲜半岛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的广大地区,濊貊主体在东北,周灭商后小部分逐渐迁至其他东部地区,一小部分濊貊人迁至朝鲜半岛,后来被汉四郡故地女真人所同化,成为了女真民族的组成部分。

早期社会

西周时代

濊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代的臣属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

周代的濊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著定居生活。后来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的夫余和高句丽,就是在融合濊貊等东北区域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濊貊立国

据《三国志·魏志·夫余传》记载:“夫余……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吉林市吉林市龙潭山公园下的古“濊城”,是秽人的活动中心。曹魏公孙渊后,发现夫余库有玉璧、圭、数代之物,夫余王的印信言“濊王之印”,是汉朝所赐。国有故城名濊城,本濊貊之地,而夫余人在濊城称王,自称“亡人”。貊与曼音近,史学家认为貊代表同期吉林松原曼洛理人的一支。其“国有故城”,濊貊人的北支为索离族,饲养猪、马、牛,又善于狩猎。索离人生活在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带。嫩江市下游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就是索离人的文化遗存。索离人的社会内部已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已跨入文明的门坎。索离族人东明称王,不用濊族和索离族名,而采用臾族名,中原汉族王朝译作夫余,后改为扶余国

夫余是汉朝在东北地区的地方政权,汉时受玄菟郡管辖,汉末三国初改属辽东公孙氏,晋朝时由东夷校尉管理。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的嫩江流域,是古夫余人文明的发祥地。以辽宁省昌图县以北,吉林省洮南县以东,至吉林省双城区(今黑龙江省双城市)以南是新夫余人文明的中心。肇源县望海屯遗址、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官地遗址、富裕县小登科遗址。都属于夫余族文化遗址。同属于濊貊语族的还有,高句丽、沃沮等。夫余族居住的中心在今吉林农安,到魏晋南北朝时,夫余族经过几次变迁,大部分同东胡、肃慎的后裔以及貊人和三韩人后裔融合了。

隶属扶余

西汉建立扶余国,渐与中原东汉文化交流。此时人口已经过万,城墙和宫殿也改为石质建筑。《汉书·王莽中》记载:“莽策命曰:‘普天之下,迄于四表,靡所不至。’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骊、夫余。”夫余本属玄菟郡管辖,刘协时,夫余王求改属辽东郡。其中原因如《三国志》所云:“夫余本属玄菟。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更属辽东。”献帝时,公孙度割据辽东,籍田、治兵,“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威行海外”,“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扶余国王尉仇台更属辽东。时句丽、鲜卑强,度以夫余在二虏之间,妻以宗女。”,“又有扶余、濊貊之用。”从考古学文化研究成果看,夫余国纳入朝贡制度以后汉文化传播到夫余地区,并产生了强烈影响,以吉林市为中心,南到通化地区北部,夫余文化明显吸纳较多的汉文化因素,如在榆树老河深二期文化出土了汉式铁制生产工具、、凿;四乳四蟠纹镜、四乳八鸟纹镜、四神汉代铜镜、七乳七兽纹镜,鎏金铜带钩和错银铜带钩,以及五铢钱等;吉林市帽儿山夫余墓葬中曾出土精美的漆盒、耳杯、勺和丝织品等。(P6-7)在扶余国的中心地今吉林市地区甚至发现单纯的汉文化遗存,李文信先生认为出土于吉林市龙潭山公园车站至东团山子间之铁道两侧的汉族文化遗物,种类多,出土范围广,此绝非东北地区土著民所有,为汉族移住此地颇久,人数甚多,毫无容疑。若如李文信先生所言在夫余地区出现了汉人聚居点,说明夫余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