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经济是指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由外部因素导致的产量增加和效益提升的现象。

历史起源

外在经济现象主要源于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这使得个别厂商能够获得更多的便利条件,包括获取廉价优质原材料、吸引优秀人才、利用便捷的运输设施以及提高信息交流效率等。这些条件有助于厂商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

具体表现

外在经济的表现形式是行业规模扩张所带来的个体厂商产量和收益的增长。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果园旁的蜜蜂属养殖场,蜜蜂在采蜜的同时也为果树传粉,从而增加了果园的产量。

学者观点

学者蒂博尔·希托福斯基认为外在经济是经济学文献中最难理解的概念之一。外在经济(不经济)或生产中的正的(负的)效应,是一个生产者的产出或投入对另一个生产者的不付代价的副作用。现代意义上的外在经济的一般含义是指在竞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因而产生“市场故障”,这意味着市场经济不能靠自身达到有效率状态。具体说,在一个“完全”市场经济中,一个生产者,对其他生产者有外在经济(正的外在效应),他不会把他的产生外在性的活动扩展到其生产的边际成本等于生产的边际社会收益的一点上,后者的数量相当于他的边际产出的市场价值加上其他生产者产出的副作用。马歇尔则从企业的角度将规模经济的多种形态归结为两类,即: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他认为,内在经济的产生是由分工和机械的使用造成的。企业内部的分工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与管理的分工;另一种是生产过程中工人之间的劳动分工。对于外在经济,则主要是从分工与决定工业地点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上来论述。当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时,外在经济就产生了。

经济的外在性

外在性指的是当事人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外部未参与此活动的当事人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它可以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或个人与个人之间。外在性是生态经济学中衡量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外在性可分为金钱方面的外在性和技术上的外在性。前者体现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价格的变化上,后者则直接影响其他当事人,而非通过价格体现。外在性还可以分为消极的外在性和积极的外在性。消极的外在性主要包括污染、公共财产和资源的损害以及其他负面影响,如交通拥堵和噪音污染等。积极的外在性则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互利共生,如养蜂者和果农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消费方面的美化环境等行为。

外在不经济

外在不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后,个别厂商的单位产量减少和成本增加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行业内的激烈竞争导致的,也可能是因为环境污染和其他社会成本的增加所致。

政府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直接管制和征税等方式解决消极的外在性问题。直接管制包括制定法规和禁令,如设定排污标准。征税则是为了使产品的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相等,从而使外部成本内化。政府可以用征税所得资金用于治理污染,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为止。

参考资料

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名词解释.知了爱学.2024-10-30

外在经济名词解释.百度文库.2024-10-30

外部经济.会计.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