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山后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10′,北纬37°07′。东与牟平区郁都村为邻,西与葛家村一河之隔,南与山前村相望,北与牟平区西留山泊相连。隶属郭城镇。南距镇政府驻地8.8公里,距市政府驻地52.8公里。

崇祯年间(1628-1644年),葛姓建村。因村前有座山名曰阜埠山,故命村名山后。1981年因重名,加之处阜埠山之后,遂更名埠山后村。后张姓由魏家台村、李姓由牟区县西留疃迁来,柳姓矫姓刘姓也相继迁入。全村总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85户,261人。有葛、张、李、矫、刘等5姓,均为汉族,人口较多的是张姓。

大事记

1941年3月18日八路军胶东半岛军区司令部电台生产组进驻,本村解放。

1946年秋进行土地改革,无地种的贫民分到了土地。运动中,将村里的农户划分为富农、上中农、中农、下中农、贫农。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与葛家村合并成立联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8年9月8日与牟平区郁都村交换插花地,原则是山地换山地,泊地换泊地。由此山地和泊地都连成片,方便了村民耕作。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50公斤,总产6.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10公斤,总产13.5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570公斤,比 1978年亩增产26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80公斤,总产9.9万公斤。 1978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大力栽植苹果、蔬菜等经济作物。2000年,有苹果5.3公顷,收入15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29.1万元,其中农业115.3万元,林业5.5万元,畜牧养殖业89万元,其它19.3万元。

第二产业新中国成立前,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主要生产麻布、网扣等,从业人员30多人,收入仅够自给。新中国成立后,办起了豆腐坊、粉坊,都规模不大,收入微薄。1979年以来,集体建起鞭炮厂、铁球厂和麻袋厂。2000年,办起刺绣加工、石料加工等。本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50人,固定资产2.4万元,收入4.2万元,利润1.5万元。 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0人,总收入55.5万元,其中工业44.5万元,建筑业11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办起商店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7人,收入10.4万元,其中运输业3.1万元,商饮业7.3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小学。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到中学读书的只有张连亭1人。自新中国成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5人,其中张明考取清华大学,李鹏飞考取复旦大学。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聘请外地技术人员来村讲课或派人到外地学习。2000年,本村有技术员6名。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靠半年糠菜半年粮度日。新中国成立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392公斤。1975年,全村总收入7.5万元。2002年,人均存款余额3000元,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40辆,摩托车20辆,电话32台,彩电50台,电冰箱24台。村庄建设新中国成立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住房面积不足6平方米。1980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李忠山在葛家村葛正南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成立党支部,李忠山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运输队、担架队若干人,随军参加万第讨伐赵保原战斗。1949年10月,党员公开身份,全村有党员7名。2002年,全村有2个党小组,党员19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李忠山、李培兴、张风举、张风梧、李培舟、张风久、葛进玉、张学会、张学君、张玉飞。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4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地方武装、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张风柱、李忠山、李培兴、张风梧、张风祥、张风来、张玉飞、张学会、张学君、张风志、葛进玉。2002年4月起,张玉飞再任村委会主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