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最初成立于1933年,原名“新加坡佛经流通处”。创始成员包括多位法师和居士,旨在弘扬佛法,流通经书。随后,该组织逐渐发展壮大,成立了多个分支机构,如莲宗放生会和念佛会。

成立与发展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前身是“新加坡佛经流通处”,成立于1933年7月16日。创始人包括道阶老和尚、转道老和尚等法师,以及邱菽园、庄笃明等居士。他们聚集在寅杰律普陀山,商讨成立“佛经流通处”,并制定了相关章程。同年9月,开始编辑《狮子吼》丛刊并在新国民日报发表。此外,还成立了莲宗放生会和念佛会。

正式成立

1934年1月16日,经过第二次董事会议,决定建立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并推选出转道老和尚、吴新斋等人为筹备员。2月22日,召开了首次筹备会议,确定了各部门职责。9月,再次召开筹备会议,李俊承居士捐赠房屋作为林所,并提供了资金支持。1934年6月17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正式成立。

互助部设立

1935年,林璧臣被选为第二届林长,郑则英为副林长,吴新斋为财政,庄笃明为司理。1937年,蔡嘉种、郑则英等人担任第三届正副林长、财政、司理等职务。同时,设立了互助部,提供互助基金,惠及善友。

战时林务

1939年春季,林所搬迁至里巴巴利律120号,参与人数增加,业务逐步繁荣。由于战争影响,林所后来迁至水廊头中发律13号,继续开展活动。1941年,随着日本侵略,新加坡遭受严重破坏,佛教居士林的成员们决定将林所迁至大坡源顺街天福宫,以便更好地开展救济工作。他们在达明老和尚的带领下,成立了“中华佛教救恤会”,积极开展赈济、医疗等工作,帮助了许多受灾民众。

光复后的发展

1946年,新加坡光复后,为了巩固基础,林所迁至现址。李俊承居士接任第五届林长,致力于恢复和发展林务。1948年春天,进行了换届选举,张淑源、李振殿等人为新的领导人。1950年,修订了新的章程,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林务需求。

近代发展

进入21世纪,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继续秉持“弘法护教、慈悲济世、修福修慧、平等普觉”的宗旨,开展了广泛的弘法、慈济、医疗、教育等活动,并积极参与社会慈善福利事业,促进种族团结和宗教和谐,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参考资料

新加坡居士林陈立发林长一行参访东林祖庭.念佛思归.2024-11-26

三师谆谆诲菩提 东林僧团2024年新加坡弘法系列报道(二).微博.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