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跳蝮属

跳蝮属

跳属(学名:Atropoides)是蝰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蛇属,1994年从矛头蝮属(Bothrops)分出。分布于墨西哥东部、中美洲一带。其俗称「跳蝮」意谓此类蛇能向敌人作出跳跃攻击。目前共有3个品种已被确认。

特征

跳蝮拥有相当厚重的身体,而墨西哥跳蝮是当中体型最厚大者,与其相对的皮氏跳蝮体型则较为瘦小。虽然皮氏跳蝮体型较薄弱,但目前纪录中体长最长的跳蝮却是皮氏跳蝮,达120 公分。跳蝮头部明显较大,双眼细小,鼻端圆大。其尾部较短,没有抓缠能力,约只占全身的15%。跳蝮的身体颜色以灰褐色为主,身上(包括腹部及两侧)有各式各样的斑纹。跳蝮身体纹理种类多变,不过有时仍能凭体纹辨认出不同品种的跳蝮。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墨西哥东部、中美洲一带(包括瓜地马拉、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等),南至巴拿马共和国中部亦可发现其踪影。

生态行为

跳蝮最为人所认知的是如其名所示,拥有跳向敌人进行咬击的能力,其跳距更能等同甚至超越该蛇本身的体长。

学者梅谭(Mehrtens, 1987)也曾指出跳蝮确实能向怀有敌意的对手作出全力咬击,并让身体在攻击瞬间离开地面。

不过另外两位学者坎伯及拉马尔(Campbell \u0026 Lamar, 2004)则认为这种说法是严重夸大了跳蝮的本事,指跳蝮的咬击最多只能向前弹冲出约为体长一半的距离,而且跳蝮的行动力 偏向迟缓,本性的攻击意图亦不旺盛。

跳蝮与其它亚洲蝮属一样,受到挑衅时会张口露齿示威,以威吓敌人。

跳蝮能活动于日间与夜间,而位处高地的跳蝮则只活跃于日间。

进食习惯方面,成年跳蝮多捕食小型的哺乳纲及蜥蜴,幼蛇亦会捕食直翅目昆虫及小蜥蜴。

毒性

跳蝮和其他蝮蛇不同的地方在于,跳蝮咬人后不会马上放开,反而是会一直紧咬着不放,就像蝮蛇中的斗牛犬,由于跳蝮的毒牙不长,因此会利用毒牙在猎物身上咬出伤口,再从伤口注射大量毒液。

毒素会快速破坏伤口周遭的血管和肌肉组织,并顺着血液进入体内,分解内脏的细胞,导致器官破裂而引发内出血。

属下品种

跳蝮属包括:

墨西哥跳蝮(Atropoides nummifer)无危物种(LC),分布由墨西哥东部的圣路易斯波托西州向东南方至瓜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伯利兹、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等地区。也出没于各种森林之中,当中包括介乎40至1600米海拔高的云林及雨林。目前共有3个亚种已被确认。

皮氏跳蝮(Atropoides picadoi)无危物种(LC),分布于哥斯达黎加及巴拿马西部的高地一带。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图斯特拉跳蝮(Atropoides olmec)无危物种(LC),分布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州(Sierra de Los Tuxtlas)高坡地带。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