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河戏,又称抚河大班,是一种已经失传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江西抚河流域,尤其在临川区、进贤等地较为常见。抚河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高腔粤剧和昆曲剧目。
形成与发展
抚河戏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时期,最初以弋阳腔、青阳腔为基础,在当地逐渐发展起来。随着海盐腔和昆腔的引入,抚河戏形成了独特的高腔和昆曲混合班。清代乾隆,宜黄腔的传入使抚河戏的声腔体系更加丰富,加入了二凡曲调和西皮曲调。此外,抚河戏还从徽剧和汉剧中吸收了部分剧目,以扩大其演出范围。到了清朝晚期,抚河戏的戏班开始分化,出现了昆腔和秦腔两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抚河戏逐渐走向衰落。民国初期,抚河大班的两个重要戏班“万福堂”和“鑫达祥”先后解散,标志着抚河戏的正式消亡。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这一曾经辉煌的艺术形式,将抚河戏重新命名为抚河戏。
表演特色
抚河戏的表演特色在于其丰富的声腔体系,其中包括高腔、昆曲、乱弹等多种曲调。这些不同的声腔相互融合,构成了抚河戏的独特魅力。在剧目的选择上,抚河戏既有高腔粤剧,也有昆曲剧目,展现了其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抚州特色_抚州旅游指南.m.cncn.2024-11-04
关于流沙论江西海盐腔与昆山腔的读书笔记2013年6月30日 395 土伶演唱的昆山腔与当地弋阳、徽青阳等腔兼容并蓄,发展成本地剧种“抚河戏”(抚河大班)。..douban..2024-11-04
江西档案信息网2017年8月16日 清末,随着清政权的摇摇欲坠,加之抚州地区的宜黄戏和抚河大班已浙趋衰落,“..jxdag.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