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娜·玛格丽特·伯比奇(Eleanor Margaret Burbidge,FRS,婚前姓Peachey,1919年8月12日-2020年4月5日),英国出生的美国天文学家,因其在观测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而闻名。她是20世纪50年代恒星核合成理论的创始人之一,B2FH论文的第一作者,该论文对恒星内部元素的形成提出了划时代的理论。伯比奇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研究了星系的旋转曲线和类星体,发现了当时已知的最遥远的天文物体。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她参与开发了哈勃空间望远镜上的微弱物体分光仪。伯比奇还因其反对天文学界对女性的歧视而著称。
人物经历
玛格丽特于1936年开始研究天文学,1939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并于1943年取得博士学位。她在1945年申请卡内基研究员遭到拒绝,因为这个职位在当时必须在威尔逊山天文台进行观测,而这个职位当时只接受男性。
1950年玛格丽特申请到了叶凯士天文台的研究资助,并于1951年前往美国。1953年她返回英国和其丈夫杰佛瑞·伯比奇、威廉·福勒和弗雷德·霍伊尔一起研究。最终结果就是 BFH理论。
1955年玛格丽特终于以冒充其丈夫助手的方式获得威尔逊山天文台的职位。后来管理方面发现了这件事,但她和丈夫是一起住在独立的平房,而非男性人员宿舍而获准留下。
1972年玛格丽特担任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这是该台300年来首度打破台长是皇家天文学家的传统,而当时担任皇家天文学家职位的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电波天文学家马丁·赖尔。她在接受该职位后15个月于打破传统的争议中离职转任更实用的职位。
因此她在1972年拒绝接受美国天文学会授予的安妮·坎农天文奖,因为该奖只授予女性。12年后她获得了美国天文学会所授予不分性别的最高奖项,亨利·诺利斯·罗素奖。
1976年玛格丽特担任美国天文学会会长,1977年成为美国公民。1983年被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同时也担任美国天文学会副会长和会长。
2003年玛格丽特因为天文成就获选进入加州女性博物馆的名人堂。
主要成就
玛格丽特·伯比奇的科学成就包括在叶凯士天文台研究B型恒星和星系结构,提出了除了非常轻的元素以外,绝大多数元素都是由恒星内的核融合形成的理论。她是第一位量测出星系的质量和星系自转曲线的人,也是研究类星体的先驱之一。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期间,她协助开发了哈勃空间望远镜1990年发射时使用的暗天体摄谱仪,并继续进行研究,例如非标准宇宙学中的“内禀红移”。
获得荣誉
玛格丽特·伯比奇的荣誉包括与丈夫共同获得的1959年海伦·B·华纳天文奖,以及1982年太平洋天文学会布鲁斯奖、1983年国家科学奖章、1984年亨利·诺利斯·罗素讲座等。她还被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美国天文学会主席。
2003年因为天文成就入选加州女性博物馆的名人堂。
2005年,她与丈夫一起获得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此外,她还被命名为小行星5490的名字,并在2020年成为美国天文学会的首批会士。
玛格丽特·伯比奇还获得了多项其他荣誉,包括1964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士、196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会士、197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美国哲学学会会士、1987年获得尼斯天文台国际发展协会奖章、1988年获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及美国物理学会设立的玛格丽特·伯比奇奖。
个人生活
1948年4月2日,玛格丽特·皮奇与理论天文物理学家杰佛瑞·伯比奇结婚。他们有一女儿Sarah,于1956年底出生。杰佛瑞已于2010年逝世。玛格丽特在2020年4月5日因摔倒在旧金山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