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社
张书社,男,正定县人。精通“常山战鼓”技艺和套路,注重表演技巧与艺术性,已任多年“常山战鼓”队主力和艺术总管,负责艺术和编导,从事“常山战鼓”表演,教学40余年,2007年被命名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山战鼓”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5月,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简介
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书社能熟练掌握常山战鼓的各种演奏技法,并整理编排了一整套系统的“常山战鼓”鼓法,同时编写了鼓谱,并用鼓谱传授。申报人多次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等重大演出活动中表演常山战鼓。现有传承基地和传习所,已有亲传弟子及学员500余人。申报人为常山战鼓的传承及保护做出了不懈努力。
成长经历
今年54岁的张书社出生在一个战鼓世家,爷爷有一手好鼓艺,小时候,父亲经常带着他看爷爷敲鼓,指点各种鼓法。耳濡目染,张书社很小就对“常山战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岁时便开始学习鼓艺。他刚学敲鼓的时候,做饭时也用手敲,干着活也在心里敲,就是睡觉的时候也用手在胸口上敲,都把胸口敲肿了。记得早些年他去给人敲鼓,都是步行十多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路,而且那时候还不计报酬,只要人家需要用到鼓,就去给人家敲。不图别的,图的就是敲鼓时的那种感觉,图的就是让大家都能跟着他的鼓声一起乐乐。“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鼓被砸了,铜钉拿去卖了。靠着一股韧劲,张书社和乡亲们一直坚持了下来。“只要有木头,有牛皮,鼓砸了可以再做。敲鼓没有别的,就是个爱好,图的就是抖擞精神。”
就是靠着这股韧劲,张书社一直坚持了下来。成年后,张书社经过不断学习、实践,掌握了不同的鼓法,同时汲取了众多鼓法、槌法的营养,并加以演变、创新、编成了一套较系统的“常山战鼓”鼓法。
传承技艺
作为“常山战鼓”的主要继承人,张书社深深的感到传承和发展“常山战鼓”是他的神圣使命。为此他多方奔走,向更多的人宣传和展示“常山战鼓”。有耕耘就有收获,在1990年,张书社带队参加了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表演的通知。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仪式在北京圆明园举办,他们的战鼓队又应邀参加。作为教练和鼓手,在曾经被殖民列强践踏过的地方,在圆明园的废墟中,敲响咚咚战鼓,铿锵昂扬,又一次扬我中华国威,长中国人的志气,张书社觉得是他的光荣。那一天,他和队员们都发挥出自己最高的水平,作了一次让他们终生难忘的表演。
可是,辉煌过后,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市场逐步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人民的文化水平及欣赏水平日益提高。旧式的“常山战鼓”,旧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已经逐渐不被大家所认同。“常山战鼓”也一度走入了谷底。张书社在自己不断总结创新的同时,又邀请中国北京舞蹈学院的专家们对其表演形式进行了进一步改进,使其动作更优美、队形更合理,更富观赏性。另外,张书社还改变了以往学战鼓言传身授的方式。潜心归纳总结了战鼓的曲牌,技法,并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使得“常山战鼓”千百年来口口相授的方式得到彻底的改变,为“常山战鼓”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对战鼓的曲牌进行了加工整理,排练出《战鼓齐鸣》、《十面埋伏》等十几个曲牌。目前“常山战鼓”发展到了15个套路,72种变化。
在张书社的努力下,曲牌的创新,表演形式的丰富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常山战鼓”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可是又一个问题摆在了张书社的面前,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农民的工作和收入呈现多元化,男性青壮年外出务工增多,学习战鼓的热情和人数大大降低,“常山战鼓”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针对这一情况张书社大胆的打破了“常山战鼓”“传男不传女”的祖训,吸纳妇女学习战鼓,加入鼓队。使得以往只能远远的看,偷偷的练的妇女也能正大光明的学习战鼓,表演战鼓。现在的“常山战鼓”队百分之八十的队员都是女性,她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把“常山战鼓”敲向了全国各地。
人物荣誉
几十年来,在张书社的带领下“常山战鼓”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89年参加石家庄市首届迎春鼓赛获得一等奖、1992年天津南开杯民间艺术邀请赛金奖、1999年澳门回归庆典仪式、2001年中华鼓舞大赛银奖、2004年省会鼓王争霸赛金鼓王,第七界燕赵群星奖一等奖、2008年参加北京迎奥运会圣火天安门表演和西柏坡镇火炬传递活动。
随着“常山战鼓”进一步的发展,张书社逐步认识到“常山战鼓”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门特有的艺术,只有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才能焕发她夺目的光彩,才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此年近60的张书社把晚年的主要精力转向了战鼓的资料整理和传承上,他先后到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河北科技大学、正定弘文中学向青年学子们讲授“常山战鼓”的起源,曲牌和理论,并传授敲鼓技法,同时还联合各类媒体为“常山战鼓”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影相资料,为“常山战鼓”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008年奥运会到来之即,他还以三国常胜将军赵云传下来的豪迈之气,带领他的弘文青年战鼓队入选奥运迎宾仪仗队进京演出,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常山战鼓”的魅力。
刀光剑影已暗淡,鼓角铮鸣也远去。战鼓声中,沙场重现。如今,当年只在村落之中口口相授,密不外传的传统艺术,已经走出了乡村,走向了省会,走向了全国,张书社还坚信“常山战鼓”还必将作为一个文化品牌走向全世界。他将朝着这一目标继续奋斗!
2018年5月,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