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新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专业硕士(1995)、博士(2002)。现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华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教学中心副主任、广州市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考古发掘领队等。研究成果曾获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广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等。
研究工作
长江流域和珠江田野考古,广西龙脊壮族地区的人类学和民族考古学个案调查与研究,中国南方地区文化遗产个案调查与比较研究。
学术理念
以学术问题为中心而不以特定学科划分为,以形成整体性理解为目标。一切学术研究,皆由设置问题开始。在当前专门学科分工日渐加深和分歧的背景下,每一门独立的学科,都只能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对所研究问题加以描述。当研究者叙述出问题所表达的现象后,最关键的是去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但这显然是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如果研究者只以单一学科为本位,以超出专业和学科范围为由而拒绝任何跨学科的思考和观察,最终只会使研究者逐渐失去对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的能力。在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取向中,一切所谓的“学科”,实际上仅是不可或缺的各种研究方法、工具而已,而并非两相独立、互不关联的学术领域。根据所研究问题的不同而需要搭配不同的学科和方法。在研究问题的牵引下,研究者需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要具备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的能力。此外,还需要认识到,无论多大范围的研究,皆奠基于对许多细节的认识,且离不开个别小地区对象的实据来佐证;同时,无论多么小范围的研究,亦皆离不开大脉络的背景、人生、人类、社会生存的一些核心规律。用显微镜观察每一细胞,用望远镜观察星系的关系,就这样在宏观和微观之间,我们方才能够接近于了解人、社会、地区、时代之间的关联性,才能观察历史演化中的社会与人生。
主要论著
专书
《长江中游地区初期社会复杂化研究(4300BC-2000BC)》,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天上人间:广西龙胜龙脊壮族文化考察札记》,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考古人类学》,主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4月,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峡江地区古代族群互动与文化变迁》(与夏寒合著),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10.12。
论文
从新石器时代刻纹白陶和八角星图看平原与山地文化的关系(郭静云、郭立新),《东南文化》2014年第4期。
论稻作萌生与成熟的时空问题(郭静云、郭立新),《中国农史》2014年5、6期。
长江中游是东亚稻作原生文明的发祥地,《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期。
Way Out of the Maze of Hist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Vol. 2 No. 4 May, 2014
《壮族传统基层社会亲属与结群的若干基本特征》,《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页67-74页。
《湖北十堰市焦家院宋墓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4年1期,页3-11页。
《广州老城区历史文物资源调查及开发策略分析》(第一作者),《文化遗产》2011年第4期。
《劳动互助、仪礼交换与社会结群:广西龙脊壮族村落的社群结构分析》,《社会》,2009年第6期。
《解读邓家湾》,《江汉考古》2009年第3期。
《折冲于生命事实与攀附求同之间:龙脊壮人社会结群逻辑探究》,《历史人类学学刊》,2008年一、二期合刊,页173-218,获广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外不同语境下的民族考古学认知》,《东南文化》2008年第6期。
《透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收入周大鸣、何星亮主编:《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民族出版社2008年7月。
《墓葬情境分析与身份标识:以博罗横岭山墓地为例》,《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论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生计经济与人口压力》,《华夏考古》2006年第3期。
《初论公众考古学》(合著),《东南文化》2006年第4期,54-60页。
《荣耀的背后:广西龙背壮族丧葬仪式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第57-61页。
《打造生命:龙脊壮族竖房活动分析》,《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36-42页。
《界限与共享:龙脊壮族社会空间模式分析》,《首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论文集》,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5年2月,第75-85页。
《论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生计经济与人口压力》,《华夏考古》2006年第3期,第33-39,53页。
《论汉江东部地区史前时期的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东南文化》2003年9期,22-28页。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自然环境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辑,5-16页。
《冲突与战争:从大溪到石家河》,《长江三峡湖北库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论文集》,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137-156页。
《探索与论争: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谱系》,《江汉考古》2004年第3期,69-74页。
《屈家岭文化的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分析》,《中原文物》2004年第6期,9-14页。
《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研究》,《四川文物》2005年第3期,第22-26页。
《湖北省巴东县孔包汉墓发掘报告》(执笔),《四川文物》2003年6期。
《考古对象对考古学研究的影响-考古学反思之一》,《华夏考古》2000年第2期。
《民族考古学三题-关于名实问题、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的探讨》,《南方文物》1997年第4期。
《论冷水冲型、北流型与灵山型铜鼓的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
《论冷水冲型铜鼓的三个地方类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
《东周玉器的分期》,《中原文物》1998年第3期。
译著
《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与骆建建、袁同凯合译),北京市:华夏出版社,“西方人类学新教材译丛”,2005年8月。
《巴拉宪章》(与孙慧合译),《长江文化论丛》(第四辑),贺云翱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9,页220-250。
《民族考古学实践》(与姚崇新等合译),岳麓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