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龄(?-1861年),字雨山,广东省雷州府雷州市(今雷州市调风镇禄切村)人。他曾担任江苏省知县、淮安市知府、苏州市知府、徐州市兵备道、江苏按察使、江宁区布政使、淮安盐河总督等职务。同治四年(1865),王梦龄因病逝于淮安旅邸,终年67岁。王梦龄逝世后,徐州府翰林编修段广瀛等人呈请奏准,在徐州敕建王梦龄纪念祠,并入祀徐州的“名宦祠”。
人物生平
王梦龄出身书香门第,家族中数代为官。他的祖父王定章曾担任山东长山镇知县,政绩显著。伯祖父王定九在清乾隆三年(1738年)成为解元,并被任命为四川中江县知县,任职八年,享有盛誉。王梦龄的父亲王琅也曾是山东茌平区知县,同样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王氏家族良好家风的影响,王梦龄自幼聪明且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早早树立了为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爱新觉罗·旻宁十年(1830年)八月,王梦龄被任命为沭阳县知县,步入仕途。后提升为扬州府总捕,同知于署连云港市。道光十五年(1835年)夏天,总督陶澍视察海州区时,王梦龄作为同知衔署海州知州陪同登上白虎山。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七月,王梦龄因在省委审推匪案件中表现出色,被提升为知府,先换顶带。题补江宁府江防同知。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四月,王梦龄到任后,负责挑筑总六塘河的工作。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谕著开缺,以知府即补。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八年(1848年),在两江总督李文恭的推荐下,王梦龄的官职迅速提升,先后历任苏州市知府、徐州兵备道、江苏省按察使、江宁区布政使。
咸丰十年(1860年)闰三月二十八日,前任漕运总督联英因病被免,六十二岁的王梦龄自江宁布政使署漕运总督。五月,王梦龄再兼署江南河道总督。六月十九日,裁江南河道总督,仍任漕运总督,官居正二品。
咸丰十一年(1860年)十一月,慈禧开始垂帘听政,王梦龄被免去漕运总督的职务,由吴棠接任。王梦龄在总督职位上仅任职了八个月。爱新觉罗·载淳爱新觉罗·载淳曾下旨任命王梦龄为候补五品京堂,但在他赴任之前,王梦龄因病在淮安市的旅邸去世。
同治元年(1862年),安徽人段广瀛等人请求在徐州市为王梦龄建立纪念祠,后王梦龄入祀徐州“名宦祠”。
施政举措
曾任江苏省知县、淮安知府、苏州市知府、徐州兵备道、江苏按察使、江宁区布政使、淮安盐河总督。
他在徐州任职10年,施政得力集团,深受徐州人民爱戴。徐州曾多次遭受水灾,土匪乘机作乱,百姓苦不堪言。他便率部属筹资,安抚灾民;倡办团练,亲自监督训练;编创保甲制度,设立门牌,填注户口,捉拿奸。为了防备土匪作乱,率领百姓修筑城墙,开挖护城壕;并仿照“坚壁清野”之法,创立圩寨防御措施。
他秉公执法,在任期间,案不论大小,他必公正地给予审理,冤枉者平反,株连者释放,诬陷者治罪。
公元1861年,爱新觉罗·奕詝归天,恭亲王奕沂执掌国政,下诏把他招回朝廷,候补五品京堂(从一品),他未赴任,却病故在淮安市。同治初年(1862年),徐州市知府翰林编修段广瀛等向皇帝奏请恩准徐州捐建了他的专祠。
亲属成员
纪念场馆
安徽人段广瀛等曾呈请在徐州敕建王梦龄纪念祠,后王梦龄入祀徐州“名宦祠”。
参考资料
通敏卓练王梦龄.湛江日报数字报.2024-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