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毒属
水稻病毒属是拮抗病毒科中的一个双链RNA病毒属,属于旋病毒亚科。水稻病毒病属暴发性病害,是由飞虱、大叶蝉科等害虫传播病毒引起,对水稻生产造成较大损失,近年来早、晚稻有不同程度发生,对水稻产量造成一定损失。
特征
形态学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粒子为非包膜的,呈等轴对称的二十面体和圆形几何形状,具有T=13、T=2对称性,直径约70~80nm。表面的A型突起宽约10~12nm,长约8nm,连接在位于病毒内核上的B型突起尾端。内核直径约57~65nm,表面有12个高8~10nm、基部宽23~26nm、顶部宽14~17nm的B型突起。
理化特性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为一个沉降组分,在pH=6.0~9.0时稳定。病毒在0.1mol/L氯化镁中稳定,在0.5mol/L氯化镁中B型突起从内核粒子上脱离,在2mol/L氯化镁中整个粒子解体。
核酸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的基因组为10个线形dsRNA片段(S1~S10),单个RNA片段相对分子质量范围0.6×10^6~2.9×10^6(1162~3849nt)。基因组编码12种蛋白质,总大小约26 kb。
蛋白质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由5个具高度免疫活性的主要结构蛋白和至少5个次要结构蛋白所组成。
新增信息
病毒复制
病毒复制发生在细胞质中,进入宿主细胞是通过渗透进入宿主细胞实现的。复制遵循双链RNA病毒复制模型,转录是转录的方法。翻译通过核糖体跳跃进行。病毒通过单胞体非小管引导的运动离开宿主细胞,在细胞死亡后存在于闭塞体中,并在找到另一个宿主之前保持传染性。复制遵循双链RNA病毒复制模型。双链核糖核酸转录是病毒转录的一种方法。
传播途径
病毒通过媒介(飞虱)传播,传播途径是媒介。介体获毒时间大约3h,潜伏期约9天,病毒在虫体内可以增殖,带毒昆虫可间隙性地终生传毒,不能经卵传播。
参考资料
象州县2020年农作物病虫情报第九期 注意做好早稻水稻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2024-11-06
水稻病毒属.王朝网络.2024-11-06
拥有多角体的呼肠孤病毒.哔哩哔哩.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