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浙江大学于2007年1月21日成立了航空航天学院(简称航院,英文名为School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AA))。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是浙江大学下属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追溯历史,浙江大学航空航天院系源自上世纪30年代。1936年在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下设立了航空工程门,1945年成立了航空工程学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航空学科的创建和航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浙江大学虽短暂有过火箭工程系,但其院系建制中就长期缺少航空航天类院系。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致力于发展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及与其相关的力学等学科,以开辟学科建设的新领域为目标。其基本定位为:紧密结合国家的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在实践中找出重点强势的发展方向,成为浙江大学整合的、小而精的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学科的研究平台;有重大国家需求的航空航天领域的先导性、创新性研究的积极倡导和参与者;发展民用和国防航空航天科学研究的一支主要生力军。

办学条件

学科体系

学院涵盖航空航天系和工程力学系,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和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应用力学研究所、流体工程研究所、飞行器设计与推进技术研究所、无人机系统与控制研究所、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航天电子工程研究所和微小卫星研究中心。学院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或与兄弟学院共有11个二级学科博(硕)士点,另有航天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院系概况

设有2个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

航空航天学院现有事业编制教职员工11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33人,副高级职称人员52人。院长沈荣骏院士是我国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学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教授(曾任浙江大学校长);力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位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院士(双聘)。同时还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9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6人。

人才培养

与传统航空航天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同,浙江大学不分别设置航空、航天或推进技术等方面的学院,航空航天学院集相关学科为一体,在发展高水平专门学科的同时,重视航空航天领域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学院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航空航天、力学领域的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我国航空航天和力学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

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离心通风机内流理论及设计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获199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8-09、9-12化铁炉高压离心风机”

获1989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10-19小氮肥造气鼓风机专用系列研制推广”

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沈天耀等

“月牙形内加强肋岔管及无梁岔管”

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学术交流

1、“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项目

浙江大学“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项目资助,航空航天学院工程力学学科与哈佛大学布朗大学西北大学的工程力学专业结为伙伴学科,上述三校也是国际上公认的工程力学最强的三所,是世界力学研究的三大中心,享有崇高知名度,教授队伍中有多名美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力学最高学术奖Timoshenko奖获得者。

伙伴学科间学术交流频繁,方式多样,2012——2014年,共完成教师学术互访31人次,学生交流5人次,依托浙江大学申请获批2014年度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批外国青年学者基金1项。科研合作深入,成果突出。2013-2015年,浙大力学学科与哈佛大学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在软材料力学、生物力学、柔性电子力学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际期刊如Science、Nature上发表SCI文章超过30篇。全面合作提升,效益显著,与三个伙伴学科都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力学学科有5名博士生到伙伴学科进行联合培养;分别于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联合美国西北大学在我校举办软材料与结构力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次;并将于2016年在浙江大学举办“IUTAM Symposium on Mechanics of Stretchable 电子学”,这是力学领域的高规格国际会议。

伙伴学科还先后为浙大力学输送了曲绍兴(杰青)、王宏涛(优青)、陈彬、钱劲(青千)、宋吉舟(青千)等优秀青年教师。

2015年,该项目列入浙江大学“海外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力学学科将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在前期扎实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基础上,与哈佛大学布朗大学西北大学的伙伴学科联合成立“软机器与柔性电子器件研究国际科技联盟”,进一步强化交流力度,固化联系纽带,在学科前沿研究方向搭建合作新框架,形成合作新常态,同时也助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以及促进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校园环境

校园活动

学术社团

2007年10月28日,在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工程力学系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浙江大学航空模型队(简称浙大航模队)正式成立。浙大航模队的成立,为我校理工科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创新研究的平台,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学术交流、知识整合、技术运用等方面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会。

航模队每年通过面试选拔,从我校各学院中招收一批有志者作为队员,其专业背景涵盖了工程力学、机械、材料、电气、控制、化工、光学等领域。同时,还招募了一批对航空模型极富兴趣的同学作为会员。通过队内学习探究,自主研发和制作航空模型,参加全国大学生航空模型锦标赛,激发我校学生对于航模制作及知识运用的兴趣。

2008年10月,航模队首次参加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科研类)锦标赛,即获得了“科技创新评比三等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等好成绩。2009年至2015年,每年10月航模队都会组队参加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科研类)锦标赛。先后获得无线电遥控电动模型滑翔机比赛、太阳能飞机比赛、垂直起降载运比赛等各类奖项以及科技创新奖等优秀成绩。

多年来,浙江大学航模队旨在利用我校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航空模型的研制,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专业交叉融合,提高其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并努力将航模队发展成为一个学生科研的组织,一股学生科研的力量。航模队立志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参与到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去。

校园生活

5月20日14:00,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之“启航之友”见面交流会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教五326活动顺利举行。应怀樵奖学金捐赠者应怀樵先生、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戴志潜老师以及获奖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应怀樵先生1941年生于浙江嵊州市,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力学系应用力学专业(力学专业的第二届毕业生)。现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应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2003年至今,他先后捐赠50万人民币设立应怀樵奖学金,资助优秀的航空航天学院学生。13年间累计发放奖金20余万元,获奖学生达217人次。

活动伊始,党委副书记戴志潜向在座的同学介绍了应先生的学习工作经历和学术成就,并向应先生汇报了奖学金的发放情况,衷心地感谢应先生对学院的支持和关心。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 - 航空航天学院中文网.航空航天学院.202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