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象是鞘翅目象甲科昆虫,又叫竹象。体菱形,红褐色或褐色,光滑,无鳞片;触角位于喙基部,触角沟坑状,柄节长过索节之和;前胸盾形,前缘缢缩,后缘有窄隆线,基部和端部略呈黑色,基部中央有一不规则的黑斑。寿命约为5-20天。大竹象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四川,浙江,湖南,广西,福建等地。栖息于竹林之中。成虫飞翔力很强,平时停于笋、竹叶或杂草上。以竹笋及竹肉为食。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或蝇在土中越冬。成虫5-10月均有发现,出土后即交配产卵,每雌虫产卵30-40粒,卵期5-7天。大竹象为竹笋重要害虫,为害孟宗竹、桂竹、淡竹、刚竹、红哺鸡竹、篌竹和毛金竹,造成腐烂退笋,或成竹后引起腐烂倒折、秃顶、节间缩短、竹材变形、纵裂等,严重影响竹材的产量和质量。可采用挖山松土、挖除被害笋、人工捕捉成虫、注射农药等方法进行防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34mm。体色初羽化时为鲜黄色,出土后为橙黄色、黄褐色或黑褐色。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1个黑色斑,多为不规则圆形;鞘翅目外缘不圆,成截状,鞘翅臀角钝圆,无尖刺,两翅合并时,中间凹陷。前足腿节、胫节与中后足腿节、胫节等长,前足胫节内侧褐色毛短而稀。其它特征与长足大竹象相同。
卵:长椭圆形,长3-4mm,宽1.2-1.3mm。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乳黄色,孵化前黄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8-48mm,淡黄色,头黄褐色,口器黑色,前胸背板略骨化,背板上有1个黄色大斑,斑上无黑褐色“八”字纹,体上有1条隐约可见的灰色背线。
蛹:体长34-45mm,初乳白色,后渐变土黄色,喙、触角折藏于前胸下方,色稍深暗。茧附有竹笋纤维与泥土,长椭圆形,长53-67mm。
栖息环境
大竹象成虫爬出羽化孔后,主要的寄主为青皮竹、粉单竹、撑蒿竹、水竹、绿竹、崖州竹、莽吉柿等丛生竹竹笋。
生活习性
大竹象成虫在土下蛹室中越冬。在浙江省6月中下旬成虫出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土最盛,9月下旬结束,7月下旬到11月中下旬羽化成虫越冬。在广东省5月中旬成虫出土,有的年份偶见5月上旬出土,成虫出土盛期为6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10月上旬成虫终见。卵期5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幼虫危害期5月下旬到10月中旬。老熟幼虫多于后半夜在蛀道中上行,爬至距竹笋顶梢13-20cm处,咬断笋梢,幼虫连同断笋一起落地。幼虫可以带着笋筒在地面爬行,寻找适宜地点入土12-55cm做蛹室化蛹,经12-15d羽化为成虫、越冬。
在日均气温24-25℃时,大竹象成虫开始出土,27-28℃时为出土盛期,气温变化直接影响成虫出土的迟早。出土后24h左右飞上竹笋啄食笋肉。成虫活动始于早上露水干后,以8:00-10:00、15:00-17:00最为活跃,中午、夜晚及雨天多停息于竹叶背面或地面隐蔽处。成虫飞翔力强,但在竹林中只作短距离飞行,飞行有嗡嗡声,有假死性。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省、台湾、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等地。
生长繁殖
1年1代。在浙江省6月下旬至9月下旬产卵,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幼虫取食,7月中旬到11月上旬化蛹。成虫补充营养后,即可多次交尾。雌成虫交尾后,即飞行寻找未产过卵的竹笋,在笋粗1-2cm、距笋梢10-30cm的部位啄1个孔产卵1粒,产卵2粒者极少。卵期在浙江4-5d,广东2-3d。初孵幼虫起初向上取食,直到笋梢,再向下取食,可取食产卵孔以下25-35cm长笋肉。蛀道中充满虫粪,笋梢发黄干枯,被蛀食部位变软。幼虫5龄,幼虫期在广东省12-15d,浙江省南部26-29d。
保护级别
大竹象既不是药用昆虫,也不是经济昆虫,未对其进行保护。
危害与防治
大竹象成虫、幼虫蛀食竹笋,造成腐烂退笋,或在1.5米左右高的嫩竹上吃竹肉,使竹生长不良,节间生长变细。若为害的梢端折断时,将造成顶端小枝丛生,使嫩竹裂成沟,竹材变形,干脆易被风折。
1. 7月下旬-8月上旬,虫态为成虫期。
- 人工捕杀成虫。利用成虫假死性,在清晨或傍晚时不甚活动,人工捕捉,集中消灭。
- 出笋盛期,8%绿色威雷微胶囊剂喷干,常量喷雾300-500倍,超低量喷雾100-150倍。对水生动物、蜜蜂属、蚕极毒,使用时须注意安全。
- 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可视虫情防治1-3次。
2. 8月上旬-10月上旬,虫态为幼虫期。
- 及时除去被蛀笋,消灭笋内幼虫。
- 40%氧化乐果乳油,3-5倍液涂刷产卵孔或用40%氧化乐果乳油300倍液于危害部位注孔。在幼虫出现盛期进行。
- 40%氧化乐果5倍液或废机油等于树干上涂20cm宽毒环,杀死下树幼虫。在幼虫下树越冬期进行防治。
3. 加强抚育管理。
- 竹象的危害与竹种关系密切,大竹象只危害1-2cm的竹笋,出笋早的多被危害。栽培管理也与危害有关,一般成片竹笋被害率高,单丛被害率低。管理较好的竹林,竹笋被害率轻。
- 可采用挖山松土、挖除被害笋、人工捕捉成虫、注射农药等方法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