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夜鹰
普通夜鹰体长24- 29 cm。相对于林夜鹰和长尾夜鹰颜色较深和偏灰。飞行时雄鸟尾部近末端处有一条中间断开的白色横带,初级飞羽有小白斑横过。雌鸟翼和尾通常都没有明显的浅色斑。
在车头灯之类的强光照射下,普通夜鹰在小覆羽和肩羽处有一大片对比强烈的深色斑,跟林夜鹰不同。
普通夜鹰它在多种生态环境出现,但多于有树林之处。它的鸣声是一连串响亮、急促且富有节奏的“Churk- Churk- Churk- Churk”声,约每秒四个音节,重复鸣叫之间短暂歇息,似“机关枪”声,冬季一般不发出鸣叫。
形态特征
普通夜鹰上体灰褐色,密杂以黑褐色和灰白色虫斑;额、头顶、枕具宽阔的绒黑色中央纹;背、肩羽羽端具绒黑色块斑和细的棕色斑点;有的标本在黑色块斑前还有白色斑纹;两翅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其上有锈红色横斑和眼状斑;最外侧3对初级飞羽内侧近翼端处有一大形棕红色或白色斑,与此相对应的外侧也具有棕白色或棕红色块斑;中央尾羽灰白色,具有宽阔的黑色横斑;横斑间还杂有黑色虫蠹斑;最外侧4对尾羽黑色,具宽阔的灰白色和棕白色横斑;横斑上杂有黑褐色虫蠹斑;颏、喉黑褐色,羽端具棕白色细纹;下喉具一大形白斑。胸灰白色,满杂以黑褐色虫蠹斑和横斑。腹和两胁红棕色,具密的黑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红棕色或棕白色,杂以黑褐色横斑。
大小量度:体重♂79-105克,♀85-110克;体长♂257-270毫米,♀265-280毫米;嘴峰♂11-13毫米,♀11-14毫米;翅♂202-210毫米,♀195-217毫米;尾♂120-135毫米,♀120-134毫米;跗♂14-18毫米,♀14-19毫米。(注:♂雄性;♀雌性)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普通夜鹰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也出现于针叶林、林缘疏林、灌丛和农田地区竹林和丛林内。
生活习性
单独或成对活动。夜行性,白天多蹲伏于林中草地上或卧伏在阴暗的树干上,故名“贴树皮”。由于体色和树干颜色很相似,很难发现。黄昏和晚上才出来活动。尤以黄昏时最为活跃,不停的在空中回旋飞行捕食。飞行快速而无声,常在鼓翼飞翔之后伴随着一阵滑翔。繁殖期间常在晚上和黄昏鸣叫不息,其声似不断快速重复的“chuck”或“tuck”。主要以天牛、岔龟子、甲虫、地老虎、蚊、等昆虫为食。
生长繁殖
繁殖区: 东洋界:喜马拉雅山脉至亚洲东部,东南部 非繁殖区: 印度次大陆,亚洲东南部南部至大巽他群岛。
普通夜鹰的繁殖期为5-8月。在长白山地区为6-7月。通常营巢于林中树下或灌木旁边地上。巢甚简陋,实际上没有巢,直接产卵于地面苔藓植物上。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或灰白色,其上被有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褐色斑,尤以钝端较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27-33×20-24毫米,平均31×22毫米,重6.5克。雌雄亲鸟孵卵。孵化期16-17天。
亚种分化
普通夜鹰原有5个亚种。2014年国际鸟盟将日本亚种(Caprimulgus jotaka)和帕劳群岛亚种(Caprimulgus phalaena)设定为独立物种,故仅有3个亚种。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普通夜鹰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但在中国境内种群数量稀少,极为少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普通夜鹰: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普通夜鹰: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市级自然保护区.2024-09-05
普通夜鹰 .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7-30
Caprimulgus jotaka.Caprimulgus jotaka.2024-09-05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2-06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