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思维的个性心理基础(一) 创新思维的方法论原则(一) 建国后毛泽东的哲学探索与他的战略思维的偏向(一)

基本信息

拼音题名:mao ze dong zhan lve si wei yan jiu

其它题名

并列题名

ISBN:978-7-5035-3916-9

责任者:黄保红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地:北京市

出版时间:2008

中图分类号:A84

附注

摘要

本书从哲学的角度,以通俗的语言,对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哲学家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维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解读。

章节目录

目录

绪论 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及其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 伟大时代的伟大战略家

二 毛泽东战略思维概念的基本涵义

三 毛泽东战略思维的主题:中国革命与中国革命战争

(一) 革命与革命战争章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旋律,为毛泽东战略思维的主题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历史境遇

(二) 指导中国革命和战争的实践,使中国革命与战争成为毛泽东战略思维的主要内容

(三) 建国后毛泽东战略思维的主题并没有完全从革命与革命战争向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转变,章是他晚年错误的原因之一

四 毛泽东战略思维的历史发展

五 研究毛泽东战略思维的基本方法

六 研究毛泽东战略思维的意义

第一章 全局论

一 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全局上面

(一) 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对全局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

(二) 忘掉全局,只顾局部工作,就会迷失方向,最终因小失大

(三) 战略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全局性的指导规律

二 全局由局部构成,是各方面和各阶段的关系的总和

(一) 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性质的,都是全局

(二)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全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全局”

(三) 全局是以总战略目的为核心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三 从全局与环境的关系中认识和把握全局

(一) “古今中外法”——认识全局的方法论

(二) 把中国革命放在世界革命的全局中认识

(三) 在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驾驭全局

(四) 抓住环境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乘势而前

四 调查研究全局内部的各种关系,把握全局的性质和特点

(一) 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解决问题的基础

(二) 调查研究是克服教条主义的有力武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三) 指导中国革命必须作调查研究,弄清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性质

(四) 认识事物的三步法:整体——分析——综合

(五) 调查研究全局的数量方面,做到胸中有数

五 认识全局,必须着力找出制约全局的主要关系和重要关系

(一) 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 深入研究制约全局发展的重要矛盾或关系

(三) 统筹兼顾,重点把握

(四) 注意自己的薄弱环节,扬长避短

第二章 过程论

一 事物存在的过程性及其演进的动力和不平衡性

(一) 事物存在的过程性及其演进的动力

(二) 过程的演进是不平衡的

二 前进和上升是过程的总趋势,故战略上藐视困难

(一) 过程的演进不是直线,而是波浪式的

(二) 全局过程的推进要按波浪式方法进行

(三) 前进和上升是过程的总趋势,故战略上藐视困难

三 充分警觉历史的若干暂时的甚至是严重的曲折

(一) 过程的反复性是严重曲折性的表现

(二)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警惕和平演变

四 认识事物的历史、现在,把握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一) 凡事要从历史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

(二) 中国革命是整个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的继续

(三) 过程之现阶段的性质和特点,乃是战略筹划的基本依据

五 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分阶段实现远大目标

(一) 事物总有“边”,一个长过程必由一定的阶段构成

(二) 中国革命的两大阶段

(三) 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思想

第三章 预见论

一 预见的重要性: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

(一) “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

(二) 科学预见能激励、鼓舞和动员群众

二 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

(一) 把握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科学预见未来

(二)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科学预见必然性的前途和趋向

(三) “执因果而看历史”,从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科学预见其未来趋势

(四) 详细考察各种矛盾及矛盾方面,准确判断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向

三 战略预见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一)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事物发展的细节难以完全预见

(二) 事物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方向是可以预见的

(三) 科学预见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四 为最坏的可能性作准备,争取最好的可能的前途

(一) 人能根据对客观情况的认识而影响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 从最坏的可能性着想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三) 从最困难处准备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的一个条件

第四章 创新论

一 创新性思维的个性心理基础

(一) 满怀希望和信心的个性心理

(二) 崇尚自由,不好约束的叛逆个性

(三) 对人民事业的满腔热情

二 人类总是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一) 创造是人的本质

(二) 人民群众是创造的主体

三 创新思维的目标

四 创新思维的方法论原则

(一) 努力学习,在刻苦钻研中创新

(二)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独立思考中创新

(三) 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创新

(四) 总结经验,继承优良传统,在改正错误中创新

(五) 向群众学习,在集中群众智慧中创新

(六) 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中创新

第五章 协同论

一 哲学基础与理论渊源

(一) 哲学基础

(二) 思想渊源

二 协同、联合是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

(一) 早期的协同思想——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二) 协同、联合是革命和建设获得胜利的一大法宝

三 协同、联合的前提与基础

(一) 协同的前提:区分敌友,区别对待资产阶级

(二) 协同、联合的政治基础

(三) 协同、联合的组织基础: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四 联合战略中既联合又斗争的原则

(一) 联合与斗争相统一的原则

(二) 坚持联合中的独立性,随时准备应付各种突发事变

(三) 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五 争取在联盟中的领导权

(一) 必须争取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二) 中国革命没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就不能成功

(三) 无产阶级及其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

第六章 代价论

一 为民族和人民解放而不惜牺牲的代价意识

(一) 不惜代价、反抗压迫的心理积淀

(二) 为理想与正义而不惜代价的个性倾向

(三) 为民族和人民解放而不惜牺牲的代价意识

二 代价的普遍必然性

(一) 任何实践活动都有代价

(二) 不想付出必要的代价,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三) 以合理的代价换取较大的利益

三 失误难免,但应尽力避免长期性和全局性错误

(一) 错误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二) 中国革命是一个不断付出代价而取得最后胜利的过程

(三) 尽力少犯错误,避免犯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错误

四 以人民利益为代价取舍的最高标准

(一)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价值的创造者和代价的承受者

(二) 人民的利益是代价取舍的最高标准

结束 语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与他的哲学修养

一 早年的哲学熏陶、学习与青年毛泽东战略思维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锤炼

(一) 早年哲学熏陶、学习和探索的轨迹

(二) 早年的哲学熏陶、学习与毛泽东战略思维基本素质、方法和能力的塑造

(三) 早年的哲学熏陶、学习和探索与毛泽东的主体意识的建构

延安市时期的哲学探索和毛泽东战略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战略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 延安时期的哲学探索

(二) 延安时期的哲学探索与毛泽东战略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战略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 建国后毛泽东的哲学探索与他的战略思维的偏向

(一) 建国后的哲学探求

(二) 建国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与他的战略思维的偏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