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香谷(1889-1958),原名兰珍,出生于山东省郓城县汉石桥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的教育生涯始于曹州中学堂和济南国立山东高等师范学堂,之后曾担任菏泽南华小学、南华中学和五师的校长职务。抗日战争期间,他前往四川省避难。
早年经历
曹香谷六岁时失去了父亲。他在求学过程中,先是在曹州中学堂接受教育,随后进入济南国立山东高等师范学堂深造。完成学业后,他开始了自己的教育事业,历任菏泽南华小学、南华中学和五师的校长职位。
教育理念与实践
曹香谷在担任南华小学校长期间,提倡使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推动男女同校和平等教育。他还积极参与“五四”运动,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抵制日本商品,传播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1922年,他支持学生创办“南华书报介绍社”,引进包括《新青年》《向导》《觉悟》以及《共产党宣言》在内的多种马克思主义书籍。
在南华中学校长任内,他亲自教授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并鼓励历史老师将农民起义领袖和民族英雄的故事融入教学。
1924年,尽管面临官方阻力,他仍坚持在学校举办纪念列宁的活动。此外,他还组织了对孙中山和李大钊的追悼会,并指导学生表演相关主题的话剧,还在南华中学推行“勤、俭、诚”的校训,并身体力行参与各种校园工作。
他不仅与其他教师一起授课,还主动承担清洁、园艺等工作。他个人生活中不吸烟饮酒,省下的钱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他还开办了一所面向失业人员和流浪儿童的夜间学校。
参考资料
马列主义的传播和菏泽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无线菏泽菏泽报业传媒.2024-09-03
曹香谷同志简介.烽火HOME.2024-09-03
平民教育家曹香谷(上).菏泽日报.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