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法敦加战役
伊比利亚半岛,是西欧惟一被穆斯林势力长期占据的地区。从公元8世纪初的迅速征服,到15世纪末的最终收场。穆斯林伊比利亚,被两股宗教势力,反复争夺。险些失去半岛的基督教势力,在漫长的斗争后,获得了最终胜利。而这一切,都始于公元722年的科法敦加战役。
倭马亚人的入侵
公元711年,一支总数达12000人的摩尔人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这代表着肇始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扩张运动,终于达到了新的高峰。这支倭马亚王朝北非埃米尔穆萨派遣的大军,在后来的瓜达莱特战役中,轻易击溃了西哥特王国的主力军25000人。
西哥特军队的溃败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末代国王罗德里格在战场上失 踪。从此,群龙无首的西哥特王国陷入混乱中,倭马亚军队趁机一路向北推进。除了少数据点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外,他们没有遇到任何有力的反击。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穆斯林军队就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顺利建立了统治。
基督教的北方避难所
西哥特王国的贵族和基督教徒蜂拥逃往半岛的北方。那里连绵不断的群山和崎岖的海岸海角成为躲避异教大军的最好藏身之所。
随着王国的中央政权被倭马亚人摧毁,各地的西哥特王国领主均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自治,同时也向已经占据伊比利亚腹地的强大势力俯首称臣。原本居住在经济中心地区的基督徒,开始涌入周边乡村,也就增强了这些原本无足轻重的边地领主的实力。
在完成伊比利亚征服之后,穆斯林君主的目光更多投向比利牛斯山北面的富饶地区,从而放松了对伊比利亚边缘地区的控制。在那些倭马亚封君察觉不到的角落,上帝与安拉信徒实力对比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就是在这个敏感的时期,出现了收复失地运动的第一位英雄豪杰-----阿斯图里亚斯的佩拉约。
关于佩拉约的生平,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所以不免有一层神秘色彩。我们大致可以确定,佩拉约出身贵族,是加利西亚公爵法维拉的儿子。法维拉在倭马亚官员的许可下统治着加利西亚地区,但他在加利西亚的统治很不顺利。编年史不止一次提到他与强大领主----西哥特王国贵族维提萨之间的不和谐音。比如维提萨试图吞并加利西亚,又说到法维拉被维提萨大军包围,并被射瞎了眼睛。故事的结局是维提萨在托莱多古城,剥夺了佩拉约的继承权,并处以流放之刑。不过,谁都不曾料到,这一出半岛上司空见惯的宫廷斗争戏,却拉开了漫长而光荣的伊比利亚半岛收复失地运动的序幕。
流亡者的崛起
被流放于阿斯图里亚斯的佩拉约,受到附近穆斯林贵族的器重,被委任以治理当地的责任。
这种统治有时候也会和穆斯林统治者产生冲突。比如莱昂的领主姆努萨曾经听到佩拉约的妹妹是当地有名的美人,就委托在瓜达莱特战役中统领柏柏尔军队的名将塔里克·齐亚德去俘虏佩拉约,显然是希望以哥哥换取妹妹。不过,这样的图谋没有得逞。或许正是因为计划失败,促使佩拉约在阿斯图里亚斯地区竖起了造反的旗号。
和很多大规模的造反相比,佩拉约在阿斯图里亚斯当地的反叛可谓微不足道。其反叛的第一个行动是不再缴纳基督教徒必须缴纳的保护费----吉兹亚税。也就是说,从经济上不再承认与伊斯兰教统治者的主从关系。
依照伊斯兰教典《古兰经》的记载,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必须始终和不信者作战,直到异教徒缴纳吉兹亚税为止。一开始派去镇压佩拉约叛乱的兵力并不强大。此时,和北方法兰克人的战争吸引了伊比利亚半岛穆斯林军队的全部注意力。这也让佩拉约得以采取更为激进的行动。他开始小范围的进攻北方的穆斯林驻军。获得成功之后,甚至主动向希洪和莱昂的统治者姆努萨发起挑战,将后者赶出了伊比利亚北部。
从阿斯图里亚斯刮起的反叛风暴至此终于成为了倭马亚贵族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进军北方
将权力中心设在科尔多瓦的倭马亚王朝,起初对于佩拉约的反叛反应依旧消极。对于他们来说,与其将军队投入贫穷的北部山区和边民们缠斗,不如进而掠夺富饶的高卢地区,或者转用于稳定半岛腹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来的更划算。就算投入的兵力并不多,佩拉约也无法在战场上占据任何优势。
强力的柏柏尔军队,曾数次收复阿斯图里亚斯,将佩拉约的军队驱逐到山区深处。但等到主力撤走,佩拉约就下山来夺回自己的领地,并继续骚扰穆斯林驻军。这种打打停停的游击战对佩拉约是有利的。但倭马亚王朝会一直放任阿斯图里亚斯的基督教叛乱,不过是因为他的军队主力都集中在比利牛斯山以北而无暇分身罢了。
公元721年,法兰克人在图卢兹击败倭马亚军。这是伊斯兰运动登陆欧洲之后的第一个重大战略挫折,倭马亚王朝经略高卢的梦想归于泡影。但附带的好处就是穆斯林军队腾出手来,可以专心对付阿斯图里亚斯这个伊比利亚半岛上惟一的眼中钉。
准备开往北方的讨伐军组建工作,并非草草了事。从领军者的选择上也能看出,虎踞伊比利亚的穆斯林君主们并不是无能之人。除了中军主将阿尔-卡玛和前莱昂领主姆努萨之外,还有附庸于穆斯林政权的基督教塞维利亚地区主教奥帕。穆斯林上层希望利用这个傀儡主教达到安抚北方士气旺盛的基督徒反叛者的目的。整支大军的人数,根据记载有180000人之多。自然,这是中世纪记载中常有的夸张。阿斯图里亚斯地区地险民贫,难以支持180000大军的征讨行动。派遣一支小型精干的军队快速击败佩罗约才是最为合理的选择。
经典伏击战
佩拉约能够召集的军队人数很少,他也完全没有靠堂堂之阵击败穆斯林讨伐军的打算。和之前的几次穆斯林军队来犯时的应对策略一样,他率领少部分人马撤退到了阿斯图里亚斯的深山中,全军加起来不过198人。他们退守到一个叫做科法敦加的地区,这里有着一个两山夹一谷的地形,在险峻的山中一条狭长的山谷穿山而过。大军进入山谷之后,兵力无法展开,人数优势没法发挥。这正是兵家眼里,最理想的埋伏地点。
穆斯林军队到达科法敦加后,遣使进行了一次招降,却遭到藏在山谷里的基督教反叛者的一口回绝。于是阿尔-卡玛下令其麾下精锐步兵向进入山谷,准备在峡谷的深处将基督教徒们一举歼灭。阿尔-卡玛敢于深入峡谷,除了人数上的优势之外,穆斯林军队的中坚组成部分柏柏尔人是久经沙场的战士。虽然其步兵名号不如著名的北非轻骑兵响亮,却是强悍而实用的战斗单位。这些北非步兵,不但精通沙漠作战,对于山区征战也很有心得。即便预感佩拉约有不少人马在峡谷两侧高处埋伏,柏柏尔人自信能迎面攻山将其击败。
当穆斯林军队冲入峡谷中时,埋伏在山谷两侧的基督教叛军果然杀出来,向山谷底部的敌人,投掷石块和射箭。柏柏尔人则一面以弓箭还击,一面开始向上攀登。基督教徒人数虽少,武艺也不如沙漠部落的战士精熟,但毕竟居高临下。这些西哥特王国的后裔还没有完全丢掉祖先的尚武精神。在阿拉伯人的描述里,伊比利亚半岛基督徒们使用弓箭的功夫并不比骄傲的北非战士们逊色。不过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无法压制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穆斯林军队。
战斗的转折在于佩拉约的一招妙棋。他和少数精锐战士藏身在峡谷内一个隐秘的地洞里。当两军在山坡上激烈厮杀,看准了穆斯林军队中出现的疲态的佩拉约,率领这支突击队突然从地洞中杀出,猛然冲入穆斯林军中。和山顶的敌军缠斗中的穆斯林军队毫无准备,被这支奇兵杀的大败。他们前军压迫后军,在促狭的谷地中很快造成了混乱。山顶上的哥特式建筑军队也趁机冲杀下来,对穆斯林军形成了三面夹击。
在基督教的历史记载里,这是一场对异教大军毫无怜悯的大屠杀。但穆斯林的史学家将其描述为一场无足轻重的小挫折。穆斯林史学家尽可能的轻描淡写这次失利,将佩拉约和他规模很小的军队称呼为“佩拉约和他的三十只蠢驴”。毕竟,穆斯林惯于将不信教者比喻为驴子。
无论两方记载如何冲突,穆斯林军的统帅阿尔-卡玛阵亡的事实是确凿无疑。撤退中的穆斯林军队,还遭到附近自发赶来的阿斯图里亚斯农民的截击,损失了数百人。佩拉约的军队以得胜之师的形象,迅速召集到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大批基督教武装的加入。他们顺势攻克了普罗阿萨城,杀死前莱昂领主姆努萨。
这场胜利的意义对于整个伊比利亚的基督徒的意义却是巨大的。在科法敦加之战的鼓舞下,佩拉约获得了阿斯图里亚斯当地豪强的支持,被正式推举为阿斯图里亚斯的统治者。阿斯图里亚斯成为第一个摆脱穆斯林统治的伊比利亚基督教国家。从这个不被倭马亚王朝注意的边陲角落开始,长达数百年的基督徒收复伊比利亚的光荣征程开始了!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