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元淮(1784-1867),字钧绪,号默卿,湖北松滋人。曾参与陶澍主持的淮北票盐改革,后主持淮南票盐改革,有效解决清代中期盐政荒敞问题。著述包括《铸银钱以抑洋价论》《钞贯说》《碎金词谱》《云台新志》等。
人物介绍
谢元淮,字钧绪,号默卿,湖北松滋人。
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调任太湖东山巡检,协办海运,后奉派到两淮主持盐务,于1823年首创“票盐”制。1826年升任无锡知县,旋奉调海洲分公司总办盐务,每年为国库增加税银数百万两。1836年补任淮南监掣同知,1852年因实施“票盐”制遭官吏反对而被革职,次年冬被任命为桂平市、梧、郁盐法道。殁于同治年间。他在江淮五十年,疏浚运河及吴淞口、秦淮河,赈济扬州市灾民,清丈江阴沙洲,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奉命防守上海市,口碑甚佳。
谢元淮工诗,其《养默山房诗稿》描述了下层官吏奋斗到中级官吏的行藏和心理感受。另外,谢元淮分别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44年)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两次编《碎金词谱》,第一次是将清乾隆所编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录的词乐谱辑录出来,共录一百七十余首;第二次是仿照《九宫大成》以词配曲的例子,选词八百余首,请江苏省乐工陆启镗等谱上工尺,回复词可歌的特性。除诗、词外,谢元淮还有《养默山房散套》《养默山房诗韵》《碎金词韵》《诗韵审音》《云台新志》《钞贯说》等著作,于政绩、文学,都是一位值得关注的清代文人。
生平简历
1784乾隆四十九年生。幼聪慧,年即能咏诗,喜出游。有兄弟七人,兄谢元江,字民山;二弟字崇开,小弟谢元森,姊妹四人,父名德超。妻刘姓。
1802嘉庆七年十九岁春,随父进京,捐监生,见少时好友佘文。
1803爱新觉罗·颙琰八年二十岁滞留京师。冬,随同乡卢绳泗返乡。
1804嘉庆九年二十一岁返乡途中,结识贵州省傅玉书(号竹庄)。
1805嘉庆十年二十二岁再上京师,得官苏州市,结识苏州文人吴友仁(字醒蕉)、汪宜之(字梅村)、蔡汝弼(字梦吾)、郑祖经(字酉峰)等。
1806嘉庆十一年二十三岁客苏州,志意不抒。
1807嘉庆十二年二十四岁客苏州,有还乡之意。
1808嘉庆十三年二十五岁春,同向文潢(笔山)、陶琳(璞巷)、王廷锦(云泉)登白云山。五月,押饷赴贵州。初秋,抵贵阳,于正习书院探访傅玉书,傅为《养默山房诗稿》十卷本作序。中秋节,返松滋。弟谢元森生。
1809嘉庆十四年二十六岁春,返苏州市,为武进 县(今常州市)典史①,志意不抒,常有归去之念。中 秋,同胡廷璨(润峰)游舟亭,识吴宝书(松压)、汪 (小潭)。
1810爱新觉罗·颙琰十五年二十七岁二月,返苏州,同吴 友仁、裴炳奎(月波)游。九月,辞官返松滋。
1811嘉庆十六年二十八岁山居赋闲,自谓“此
中贫亦得,十载悔风尘”。九月十二日,生子谢常生。
1812嘉庆十七年二十九岁继续田园生活,与 同乡邹世章(村南)、表弟邹承达(晓园)相唱和。
1813嘉庆十八年三十岁继续乡居,怀念孙吴。
1814嘉庆十九年三十一岁秋,再上京师,访佘文铨。
1815嘉庆二十年三十二岁二月初九,再次任 职苏州市。六月初八,同郑祖经、梁显德(济川)、曹 (颉云)、周大淳(子诚)、蔡汝弼等聚会。与虞山 (今常熟市)县令黄鹤(仲郇)、广天育(犀台)、周济相唱和。
1816嘉庆二十一年三十三岁与田钧(若谷)、吴友相唱和,识名诗人朱绶、韦光(君绣)、史兆蜒(研卿),赴连云港市(今连云港市海州区)。
1817嘉庆二十二年三十四岁九月九日,登云台山(在连云港境内)。孟秋,父德超亡。冬,母亦亡。县吏以文法相绳,未能及时返乡。
1818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三年三十五岁在家守制,为同乡卢绳泗(墨园)诗集题词。
1819嘉庆二十四年三十六岁闰四月,任荆溪县(今江苏省宜兴市)典史。赴任途中,同万有千(寿卿)登黄鹤楼。秋,抵县衙,冷若僧舍,而处之 晏如。岁暮,韦光黼、汪(湘汀)、路同辰(衡北)、周应华(珍黄)先后来访,应邀为周应华母作《贞松 操》。题储征甲(纪堂)《画溪春晓图》、吴兆庆(小 亭)《江雪夜校书图》。俞德渊(陶泉)任荆溪知 县后,狱讼稀少,政绩斐然,作诗祝贺。识朱裕、路应廷(质轩)、路同申(蒙山)。
1820嘉庆二十五年三十七岁春,同荆溪县董 瑚(应彝)、吴辰(梅谷)、吴衡章(菊)、汤文纬(漱 泉)游南涧,题张衢(霁清)《激里集》、李重华(协 亭)《画溪春泛图》、潘士淳(拙民)《古香山馆遗 稿》、郑祖经《幽篁独坐图》。夏,同储征甲、周应 华、吴衡章、吴兆庆、吴同午、吴同丙等游梅园。时 将补官邳州市,俞德渊、黄中理(梧压)、杨敷(兰谷)、黄萼荣(春敷)齐聚董瑚深柳堂为其送行。八月,至苏州市,唐仲冕见《养默山房诗稿》,大为激赏,序 称“感慨邬钦,欣遣之端。一事一物,罔不藉五七 字发挥透露”,并以东坡不知同邑有诗人为比;石 韫玉⑨序称“能得山川之助”;俞德渊序称“灵思浚 发,皆能白出机杼,成一家言,卓乎人古作者 之室。”
1821道光元年三十八岁春,任邳州邳睢旧城 司巡检,管地方辑务,从九品。是年,邳州市饥荒,同知州胡晋(柴门)查赈灾民。冬,河道总督张文 浩(字莲舫)赴岭南,于邳州境内见谢元淮题壁诗,大为赞赏。与王士钟(性余)、顾禄(铁卿)、熊诗 (谦礼)相唱和。
1822爱新觉罗·旻宁二年三十九岁清明节,协助两江总督孙玉庭、黎湛溪清查落马湖湖田。腊月初三,同 吴肇桂(秋圃)、赵琛(琢山)、李楚(老子)、傅麟昭 (嵩庆)会集。
1823道光三年四十岁春,闻魏源中举,向其父魏邦鲁寄诗祝贺。邳州灾荒,旦出暮归。秉劳 赈灾。仲夏,江苏省学政周系英见谢元淮诗,极 口称赞,每每当众褒奖,以官不衬才为惜。对学 生包世臣言“诗词至工。吾党所罕,而浮沉下吏,无 以自达”。继而解部案赴苏州市,同韦光黼、吴友仁 登二何山。冬,题熊《兰堂诗集》。
1824爱新觉罗·旻宁四年四十一岁春,至徐州市,同知府俞颖达、吴耆德、总兵邢洛书、周系英等登城南云 龙山。复同周系英、周诒朴(周系英子)游海州。俞颖达因守制去职,州同胡晋摄知府事,谢元淮任 府经历,权河库道篆。未几去职,还邳州市。十一 月,周系英卒。
1825道光五年四十二岁,挑邳州(今江苏省 邳州市)干沟河淤泥,孙玉庭保举“遇缺尽先录 用”。春,赴睢宁县(今江苏省睢宁县)清丈闸河滩 地,修黄河决堤。秋,至徐州,知府冯椒园推荐为 如皋市主簿,未成。调任苏州府太湖厅东山司巡检,俞颖达保请注册先升。至苏州市,遇吴宝书、韦 光黼、朱绶、宋竹亭。时漕运道阻,江苏巡抚陶澍 谋划海运,奉命于徐州市征募民船。冬,抵上海市,查 勘米粮与船只诸事。
1826爱新觉罗·旻宁六年四十三岁四月十五,妻刘姓携子女抵苏州探望,因役于上海,未得见。六月五日。海运成功,节省运费百万。陈銮称:“遇事能任,解机权,无苟且”。陶澍保奏:不论繁简,遇缺即升。访朱绶于苏州墨池园,题方景雯(仰峰) 《看剑引杯图》、汪锟(湘汀)《退省轩诗集》、顾禄 (铁卿)《颐素堂诗草》。十一月,至海州,与包世臣 疏浚徒阳河,岁末工竣,包世臣为《养默山房诗稿》 作序,称“劳怨不辞,宽严适中”,深为默卿沉于下 僚而惋惜。
1827爱新觉罗·旻宁七年四十四岁正月,赴镇江市催运漕粮,记功奖叙。夏,江苏巡抚陶澍拟疏浚吴淞江,同江苏布政使梁章钜(号苣林)、松江区知府李景 (葛峰)、松江同知范约斋、知州齐彦槐(号梅麓)、上海市知县李廷锡、徐渔庄、蔡维新等勘察吴淞江 地形。公余之际,补注陶澍《皇华草》。九月,陶澍 将吴淞江工程分为十二段,谢元淮协助李廷锡办 上海工段及拦潮大坝工段,数月之间,无信至家,子常生前来探视。
1828道光八年四十五岁二月十七日,吴淞江全段竣工,陶澍再次保举,得旨尽先升用,任苏州府照磨。题韦光黼《在山草堂图》,李师白《江山画稿图》,程光旭《铁华山馆集》《芙蓉仙馆集》,惠 世昭(磐卿)《红豆传经图》《溪南涤砚图》、逸山上 人《法螺种梅图》、杨念慈《听牧图》。重阳节,同韦光 黼、朱绶、朱立斋、路阆裁、戈载等将吴友仁墓迁于 虎丘@。邀韦光黼同赴荆溪,会吴辰、吴衡章、周应 华、路同辰等。冬,解饷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