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力理论,也被称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是指当有机体的需要未被满足时,内在的驱动力会激发有机体的反应,以达到需求的满足。

基本观点

驱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当有机体的生理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称为内驱力的刺激,这种刺激会驱动有机体采取有意识的行为来弥补身体的缺陷或障碍。因此,驱力的降低被认为是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赫尔提出,学习的基本原动力是驱力,但他还提出了另一个动机来源——诱因动机(incentive 动机,简称K)。这一观点源于克雷斯皮(Crespi, 1942)的经典实验,其中不同组别的老鼠在完成特定任务后获得了不同数量的食物奖励。实验结果显示,尽管最初的行为表现有所不同,但在强化量改变后,所有组别均能快速适应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克雷斯皮据此推断,强化量本身并不会直接影响学习或习惯的形成,而是通过某种动机变量发挥作用。

论点

赫尔采纳了克雷斯皮的观点,并在他的公式中引入了诱因动机(K)的概念。他认为,强化量的影响是通过诱因动机实现的,因为习惯强度的变化是渐进且相对持久的,而强化量的变化会导致操作水平的迅速变化,这一点难以单纯用习惯强度本身的衰弱来解释。因此,他将强化量与诱因动机相联系,使用诱因动机来解释由于强化量减少导致的反应强度减弱的现象。

公式所得

根据赫尔的公式,学习系统有两个主要的动力源:原始驱力(D)和二级诱因(K)。这就产生了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级学习系统,即刺激-反应的学习;以及二级学习系统,即建立在二级强化物和诱因动机基础之上的学习。在一级学习系统中,有机体会习得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而在二级学习系统中,有机体会习得原本作为中性刺激的新特征。这引发了赫尔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二级驱力和二级强化。二级驱力是指,如果一个中性刺激痕迹(s)曾经与某些驱力刺激(SD)的唤醒和迅速减弱紧密相关,那么这个中性刺激(S)就会获得引发这些驱力刺激(SD)的倾向,从而使其成为二级驱力的原因(s → SD)。二级强化则是指,如果一个中性刺激痕迹(S)曾经与某些驱力刺激(SD)的迅速减弱密切相关,它就会有一种引起驱力刺激(SD)减轻的倾向,从而使原来的中性刺激痕迹(s)具有作为一种强化物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一种中性刺激发挥二级强化的作用,必须将其与一级强化物配对,这意味着二级强化作用是建立在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的基础上的。

参考资料

驱力理论.豆丁网.2024-10-24

帕克赫斯特的驱力理论的意义.想去北极洲.2024-10-24

驱力理论 百科.个人图书馆.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