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桉(Eucalyptus deglupta),通常被称为彩虹桉、棉兰老桉或彩虹胶木,是一种高大树木。

特征

剥桉的种子非常小,每克重有生活力种子421粒,同重量的窿缘桉只有400粒左右。剥桉一般可长到35米左右,但在好的地方则可以长到75米高,胸径0.5一2米。在河流冲积土上,剥桉常长出3一4米的支柱根。剥桉树干特别通直,占全树高一半以上。树干基部皮层宿存,其余长条状剥落。木材浅至深红棕色,纹理粗,强度中等。造林后半年可开花结实。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下,生长非常迅速,曾有造林18个月时间树高达10米的记录。

分布

剥桉原产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生长在低地和低山雨林中,海拔从海平面到1800米。作为一种奇树,彩虹桉树也已被引入南美洲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中国以及其他国家。该物种的种群在野外严重分散,总体种群数量正在减少。在过去的210年中,据估计总体种群数量下降了30%。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2019年将E. deglupta列为易危物种

生活环境

剥桉适应高温多雨而没有明显干旱季节的气候条件,雨量丰富且分布均匀是剥桉生长的必要条件。在湿润的热带雨林地区,剥桉生长非常快、产量高。

主要用途

剥桉主要用于纸浆材。由于生长迅速,剥桉还是理想的薪炭材,15年生以上的木材,可生产优质木炭。此外,剥按还被大量用于造人造板、细木工及建筑用材。

一些人可能认为一种色彩丰富的树即使不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至少也要在公园和森林进行公开展览。不幸的是,彩虹桉树并没有获得这种待遇。

世界各地的人们栽种这种树主要是出于获得木浆这个目的。木浆是造纸时使用的最常见的一种原料,可以通过化学或者机械手段从木料中提取出来。它是一种干燥而富含纤维的原料,漂在水里时,所含纤维四下散开同时变成更为柔软。

木浆被视为一种绿色资源,过去几年的需求量一直呈增长趋势。目前,栽种用于获得木浆的树木所产生的木浆只占世界总产量的16%。除此之外,大约9%来自于原始森林,余下75%来自于第二代、第三代以及年代更为靠后的森林。为了那一点点木浆,每年有大量树木惨遭浪费。但与此同时,再造林以及栽种专门用于木浆生产的树木这些努力也在不断加大,让树木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再生资源

人工种植

世界上许多热带国家都已有造林实验和在公园引种剥桉的记录,但总体而言,剥桉人工林面积并不大,人工造林历史也不长。剥桉人工造林主要在菲律宾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岛刚果、象牙海岸、斯里兰卡乌干达等10余个国家。1948年,新几内亚第一次人工造林种植剥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他一些国家开始引种种植。在无霜的气候条件下,如夏威夷、南加州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常见种植彩虹桉作为观赏树木。如果从种子种植,温度应保持在68-72°F(20-22°C)。植物可以从5岁以下的树木插繁殖。一旦树木长到5岁,根的抑制会阻止扦插产生根系。它喜欢富含湿润土壤的阳光充足的环境,对霜冻不耐。在佛罗里达的费尔彻德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植物园中,这种树展现出了与其正常分布范围中所见的强烈色彩范围。

分类命名

剥桉首次由卡尔·路德维希·布卢梅(Carl Ludwig Blume)于1850年正式描述,他在他的著作《卢德诺-巴达维亚植物博物馆》中发表了这一描述,描述了他在Celebes山林中收集的植物材料。种加词(deglupta)是拉丁词,意为“剥落、剥壳或剥壳”。1914年,阿道夫·丹尼尔·爱德华·埃尔默(Adolph Daniel Edward Elmer)在《菲律宾植物学叶片》中描述了菲律宾桉(Eugenia binacag),种加词binacag是该树的当地名称,但在1915年将其更名为菲律宾桉(Eucalyptus binacag)。然而,该物种已在1850年由布卢梅命名为E. deglupta,E. binacag现在被视为同物异名。Eucalyptus sarassa和E. versicolor是由布卢梅在他的著作《卢德诺-巴达维亚植物博物馆》中首次描述的,E. schlechteri是由路德维希·迪尔斯(Ludwig Diels)在阿道夫·恩格勒(Adolf Engler)的著作《植物分类学、植物历史和植物地理学植物年鉴》中首次描述的,这些物种也被《世界植物数据库》认为是E. deglupta的同物异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