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辛庄遗址
清涧辛庄遗址地处无定河下游支流川口河的上游,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
2014年2月10日,陕西省考古部门在榆林市清涧县李家塔镇辛庄村东的梁上,发现了一组由主体建筑和两级回廊组成的大型建筑遗迹,总面积约4200平方米,是目前发现除殷墟之外规模最大的商代晚期建筑遗迹,其奇特的形制结构在已发现的夏商周三代遗址中均未发现。
遗址发掘
2012年底,因遭遇盗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市县相关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重点勘探与抢救性发掘,发现了建筑遗存、包边围墙、墓地等遗迹,特别是在山峁顶部钻探发现了20块集中分布的夯土遗迹。
2013年4月至12月,考古部门重点对山峁顶部的夯土遗迹进行了解剖发掘,发掘总面积1000平方米,清理断面6处合计约100米,出土器物数量逾百件,以商代晚期遗存为主。
2014年12月,考古人员在陕北清涧县辛庄遗址发掘出了一座规模宏大、形制独特的宗教礼仪建筑群。建筑外观呈三重环围式楼宇,一定程度上具有布达拉宫的外貌特征。
遗址概况
清涧辛庄遗址位于无定河下游支流川口河的上游,陕西省清涧县李家塔镇辛庄村东的梁峁上,当地居民称此梁峁为“老爷盖”,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
这是一组由主体建筑和两级回廊组成的大型建筑遗迹。这组大型建筑遗迹的主体建筑属于地穴式建筑,位于峁顶正中,面积超过770平方米,门口内部铺有长约1.8米,宽约1米类似“门槛石”的一块完整石板。廊道地面及门道内看到了横铺有宽窄不等的木板,两侧纵置有类似“地脚线”的方木痕迹,置于木板两端之上。从房内及门道发现木质遗存,底部填土未见淤土迹象,推测上部应有屋顶。回廊见于主体建筑的南、东、北三面,西面被破坏。
这组由主体建筑和两级回廊组成的大型建筑遗迹的两级回廊建筑模式较为罕见。其两级回廊落差有三米多高,以前发现的遗址只有一级回廊,之所以如此建筑,据推测可能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系。
遗址规模
2014年2月10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传来消息,清涧辛庄遗址考古获重大发现。在山峁顶部发现的由主体建筑和两级回廊组成的大型建筑遗迹,规模恢弘,主体建筑加回廊总面积约4200平方米,是目前殷墟之外发现的商代晚期规模最大的建筑遗迹。出土器物有陶、骨、铜、石、贝等器多种,数 量逾百件,对进一步研究晋陕高原商代晚期的青铜文化和地理方国乃至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构具有重要意义。
清涧辛庄遗址位于清涧县李家塔镇辛庄村,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自2012年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就与市县相关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重点勘探与抢救性发掘,发现了大量重要遗迹,特别是在山峁顶部钻探发现了20块集中分布的夯土遗迹。考古队于2013年历时九月余,对山峁顶部的夯土遗迹进行了重点解剖发掘,并对周邻区域发现的台地包边墙进行了局部清理。据了解,此次发掘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清理断面6处,所获遗迹有大型建筑基址及附属设施、夯土基槽、夯土墙、石墙及少量灰坑等。其中,出土陶器甚为丰富,计出陶片5000多片,修复器物20余件。均以商代晚期遗存为主。
最新发掘
铸铜工陶范
2015年,考古队在该遗址首次发现了铸造青铜器用的陶范、母模与泥芯,由此证明了这些铜器属李家崖文化的事实,也证明这一文化代表人群确实有自己的铸铜业。
出土器物无论器物类型还是纹饰特征,都与辛庄以往的发现近似,年代为晚商时期。经过器形对比,这几件青铜器陶范铸造的器物至少包括青铜容器和车马器,这些陶范是从位于山梁西面低处的房址废弃填土中发现的,而非出自作坊原位。
由于陶范和陶器一样,不大可能从远处搬来,专家推测,附近当有铸铜作坊存在。但因这个区域还没有发掘,这个青铜器作坊遗址的规模、持续使用的时间、生产与管理组织等目前还不能定论。
这次出土的陶范、母模和泥芯,能清楚地证明陕北青铜器群和李家崖文化的联系,这意味着当时陕北高原居住的部族已经能够独立铸造青铜器。
辛庄铸铜工艺应该是当地人习自商都县,并加以创新而来。
方国集团
当前在辛庄遗址附近发现了8个类似的遗址,而陕北高原东南部和它具有共同特征的遗址有140多个。加之大型建筑与铸铜陶范的发现,上述种种都指向李家崖文化,代表在商代北方有一个强大的、与商朝关系密切的方国。
根据文献记载,晚商北部有很多方国,与殷商时而交好时而对立。综合辛庄遗址历年的考古成果分析,陕北李家崖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集团,或与文献记载中频现的部族“鬼方”有关。
此前发现李家崖文化的青铜器上除自身特色外,还有殷墟青铜器的特点,工艺与商朝一脉相承。在垄断的环境中,还能学到商朝的青铜器铸造工艺,专家推测这个方国在当时应是与殷商交好的政治集团。
价值影响
辛庄遗址是目前晋陕高原同类文化中聚落布局最为清楚的遗址,为厘清该区域同时期的聚落分布与层级结构提供了参照。尤其是山顶发现的这组建筑遗迹,规模恢弘。门道及回廊地铺木地板,其两端嵌入夯土内并再用横木固定等建筑风格在同期遗址中也极为罕见。
专家认为,这组建筑遗迹应是某种具有礼仪性质的高等级建筑遗迹,而非普通的居住建筑。辛庄遗址的发现,不仅为晋陕高原出土的众多商代晚期青铜器提供了科学背景,也对进一步研究晋陕高原商代晚期的青铜文化和地理方国,乃至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构具有重要意义。
遗址疑问
●疑问1 如此高等级礼仪建筑,商代晚期谁在使用,干什么用?
发掘现场负责人孙战伟称,从考古队挖掘情况看,我们可以推断这组建筑遗迹应是商代晚期某种具有礼仪性质的高等级建筑遗迹,而非普通的居住建筑。从该建筑的建筑规模、挖掘出土的物件和文献记载推断,这也不会是当时商代的最高统治者的居住或政治活动之处。据文献记载,陕北地区应该是商代时方国的活动地,而该处极有可能就是当时的鬼国活动地,而该建筑可能是方国首领次一级的贵族或部落首领的活动区域。
至于是住宅、祭祀还是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没有挖掘出的实物或文献证实,还不能断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该处绝不会是普通的民居,这从回廊和门道铺设木地板看以看出。
●疑问2为什么辛庄遗址的主体建筑建在山峁上?
孙战伟称,商代、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遗址主体建筑多建在山峁上,而不是邻水县而居,建在山脚下。为什么当时会出现如此的建筑格局,至今也没有详尽的文献来解释,据推测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在山上视野开阔,可以更容易发现侵略者,而不易被敌人偷袭和侵略。另一方面可能是当时的河床较高,此处取水生活都比较方便。但这都只是推测,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出实物来证实。
●疑问3主人是谁?
辛庄遗址周边考古队员发现了鬲、、、三足瓮、石刀、石斧,海贝等和当时生活有关的器物,数量逾百件,这些器物是否可以证实建筑主人的身份呢?
孙战伟称挖掘出来的这些东西是该遗址主体建筑废弃后百姓的所用之物,是晚于主体建筑的,肯定不是在使用该建筑的主人留下的,虽然这些器物也是商代晚期的,但是肯定是晚于主体建筑出现的。而出土的海贝,肯定不是当地的东西,极有可能是交流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