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眼桥,又称千孔桥,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蒋公岭下的鄱阳湖水底,属于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最长的湖中石桥。千眼桥全长2657米,桥面宽0.8米左右,有949个桥墩,948个桥孔。

千眼桥始建于1632年(明崇祯五年),是千眼桥的雏形。1816年,千眼桥由刘达桂捐资建造主体部分。千眼桥建成之后的民国年间,高润堂捐资了由刘达桂倡议成立的一个叫“永济会”来维护千眼桥的修缮工程。2006年,千眼桥被列为江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从2016年12月开始,千眼桥进行为期2个月全面修复。2017年,千眼桥完成首次大修。2024年9月22日,受到高温少雨天气的影响,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进入枯水期,千眼桥提前显露。

千眼桥并不是每一年都会露出真容,只有在鄱阳湖水位跌破10米以下才可以看到。每年的枯水季节,只要千眼桥一露出来,就会成为周边地区网红打卡地。

名字由来

“千眼桥”之名,起初未定,刘达桂也没有将桥取名为“刘公桥”。千眼桥是后人根据其形状而命名的。

建造背景

历史上,多宝蒋公岭水域属于都昌县、星子两县民间往来的唯一通道,每年的秋冬时节,浅水烂泥,商旅难行,每年冻死者有数十人,于是多宝刘便垄村的刘达桂便捐资建桥。在刘达桂捐建主体部分前,冬季水涸时,有善人和乡坤筹运来石块,在老港上建了一座简易的石桥,这就是千眼桥的雏形,可认定为桥史的发端。

历史沿革

始建

千眼桥始建于1632年(明崇祯五年),有善人和乡坤筹运来石块,在老港上建了一座简易的石桥。1816年,千眼桥由多宝刘便垄村的刘达桂捐资建造主体部分。

修缮

千眼桥建成之后,刘达桂倡议成立了一个叫“永济会”的民间慈善组织,专门对石桥进行后续维修的。民国年间,多宝乡西高乡绅高润堂在救生的同时,也捐资永济会维护千眼桥的修缮工程。2006年,千眼桥被列为江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我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九江市都昌县文广新旅局对千眼桥维修工程进行了立项。从2016年12月开始,千眼桥进行为期2个月全面修复,江西文物部门表示,每年鄱阳湖进入枯水位时,石桥就会露出水面。由于一年中至少有半年时间浸泡在水里,加上泥沙风浪的冲击,古石桥桥身损坏严重。为此,文物部门专门拨款90万元对桥墩、桥面进行维修加固,这次维修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花岗石等材料,为了恢复百年古桥的历史面貌。同年12月,千眼桥被列为江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千眼桥完成首次大修,正式对游客开放。

2024年9月,连日来,受到高温少雨天气的影响,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进入枯水期,9月22日在鄱阳湖多宝乡蒋公岭附近水域,千眼桥提前显露;截至22日18时,鄱阳湖都昌水文站水位已下降至10.2米,显露出的桥身全部采用花岗石。

建筑特征

地理特点

站在都昌县多宝乡蒋公岭的沙丘上朝北眺望,就能看到在远处的“千眼桥”,如一条长绳横亘在干涸的湖床之上,直通对岸的庐山市。千眼桥位于鄱阳湖水底,只有在鄱阳湖水位跌破10米以下才可以看到。

参数结构

千眼桥全长2657米,桥面宽0.8米左右,有949个桥墩,948个桥孔,桥面由三块长条形的花岗石并列铺成,桥体由花岗石和松属桩共同支撑。

出水历史

现状

千眼桥整个桥面通了之后,属于赣北地区乡村游的热门线路之一,每年的枯水季节,只要千眼桥一露出来,就会成为周边地区网红打卡地。

荣誉

注释:

评价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有着桥梁作用的“千眼桥”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却成为了鄱阳湖枯水期时的一道独特风景。(中国新闻网评)

千眼桥注定会留存千年,乃至千代。(汪国山评)

参考资料

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 明代“千眼桥”再显真容.央广网江西频道.2024-09-23

九江都昌:鄱阳湖进入枯水期,明代“千眼桥”露真容.百家号.2024-09-24

都昌千眼桥显露真容.都昌县人民政府.2024-09-23

鄱阳湖千眼桥完成首次大修 已对公众开放.网易新闻.2024-09-23

江西鄱阳湖“千眼桥”修复完成 系全国最长湖中石桥.央视网.2024-09-23

江西鄱阳湖进入枯水期 明代“千眼桥”露真容.百家号.2024-09-24

鄱阳湖水落 湿地别样美.中国江西网.2024-09-23

关于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48号建议答复的函.江西省人民政府.2024-09-23

探访鄱阳湖上的明代千眼桥:遇枯水显真容.中国新闻网.2024-09-23

水位低,鄱阳湖湖底几百年前古桥露真容.百家号.2024-09-23

鄱阳湖水枯见底似沙漠 明代石桥“千眼桥”露“真容”.新浪网.2024-09-23

江西鄱阳湖进入枯水期 明代“千眼桥”露真容|江西省.新浪财经.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