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掇刀区白庙街道办事处白庙路与五一路交汇的荆门石化总厂汽车运输公司院内。
正文
【白庙】地名。
白庙坐北朝南,为土木结构,西田东,南坪北林,北庙南民,相距6 米,形成了一条东西长约一里地的街道。庙西有大片的水田旱地。东有一垱,名曰“马垱”,垱底有一泉眼,泉水清澈甘甜,冬暖夏凉,是庙里供水之地。东南为石渣坪,面积约一平方公里,下雨无泥,坪上长满青草,所以又称草坪。正南约一公里便是竹皮河。竹皮河南岸有一坪,坪内土冢、石碑、石雕、和尚碑林立,据说这里便是和尚圆寂之地。庙后是一片竹林,面积约20 余亩,林中杂树种类多而粗大。林外有一小片松林。这里地势平坦,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香火兴旺,每逢庙会,朝拜者络绎不绝。
白庙,据《荆门州志》记载,乾隆年初期就已修建了,离州东五里。庙门坐北朝南,青砖布瓦白墙,大门两旁蹲立狮子,大雄宝殿阔3 间,气势雄伟,附属房屋数间,路面为青石,庙宇气势宏大,占地50 多亩,是当时荆门州东一带较大庙宇。庙宇修建后,周边方圆数十里的人们都来求神拜佛,香客信徒众多。烟火缭绕,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祈求平安,场面十分热闹。
白庙位于荆襄古道的重要咽喉处,是中国兵家必争之地。每一次的兵荒马乱,都祸及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带人烟稀少,土地贫瘠,山地、荒地占70%,地多人少。当地老百姓以种植水稻为主,旱地种植高粱、红薯、芝麻、棉花,生产力低下,产量不高,歌谣道“白庙七里岗,收成无指望,种又种得多,靠天难收上”,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因自然条件差,战乱频繁,土匪横行,人们饱受各种邪恶势力的蹂躏与欺压。为祈求神灵的保护,有百户人家自发集资,兴建了一座庙宇——百庙,可能是因为白墙的原因,加之谐音,时间长久,就演成了“白庙”。白庙因此而得名。
1949 年2 月4 日,荆门古城解放,荆门市第一区区政府机关设在白庙庙宇内,管辖高店乡、牌楼乡、革集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