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买江

张买江

张买江,1949年7月13日出生,汉族,中国国籍,系张运仁之子。他在红旗渠建设中表现出色,被誉为“红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并在红旗渠建成后义务担当了红旗渠精神宣讲工作,宣传红旗渠精神48年。

主要贡献

张买江前仆后继,奔赴红旗渠工地后,人小志坚,踏实肯干,不怕苦,不怕累,背捻钻,奔波于各工地之间,他娘做的新鞋,不到一个月就磨破了,脚底板上磨出血泡,仍坚持奔波苦干,人称红旗渠工地“小老虎”,后来又学会沿山点炮。1966年三条干渠竣工总结大会上被评为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红旗渠工程的首批建设者,不幸牺牲在工地上。张买江在母亲的鼓励下,接过了父亲的工作,坚持在红旗渠工地工作,直到工程建成通水。他不仅在建设中表现出色,还义务担当了红旗渠精神宣讲工作,宣传红旗渠精神48年。张买江的儿子张学义也继承了家族的承诺,成为了一名护渠人,守护着红旗渠。

人物事迹

一句庄严承诺换回了一渠清水

红旗渠,位于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的伟大工程,是“新中国奇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60年,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作为第一批建设者,参与了红旗渠的建设,并牺牲在了红旗渠的工地上。他的母亲是个刚强的女人,1961年农历春节刚过,她带着张买江来到丈夫的坟前,对他说:“你爹没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带回来。带不回来水,你就不要回来。”

带着对母亲的承诺,张买江毅然接过了父亲的工作,走上了红旗渠工地。在红旗渠工地上,张买江年龄最小,大家照顾他,让他做轻活,可他就是拣重活干。不到一个月,母亲做的新鞋磨破了,脚底板磨出血泡,他一声不吭,咬紧牙关接着干,从背钻到撵钻、放炮,张买江一刻也不肯放松。

张买江善于动脑学习技术,后来学会了抡锤打钎、沿山点炮,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被人们称为“红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十年苦干,终于引来了幸福水,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红旗渠通水那天,张买江一口气跑回家,进门就喊:“娘,我把水带回来了。”母亲眼泪止不住地流。

弘扬红旗渠精神是终生的追求

1974年,27岁的张买江经省里推荐有机会到清华大学继续学习,毕业后,他舍不得祖辈一直守着的红旗渠,最终选择到离家近的安阳师专当教师。

其实,张买江心里一直有个想法,他想让更多人知道红旗渠的故事,想让红旗渠精神弘扬传承下去。也正是因为这个信念,在任教期间,张买江经常利用课堂或课后的时间教育学生:红旗渠来之不易,是林州市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红旗渠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精神的脊梁,要永远地传承下去。

张买江退休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为了更好地宣传红旗渠精神,他主动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特聘讲师。十几年来,张买江走遍大半个中国讲述红旗渠故事,宣传红旗渠精神,用他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今年张买江已经74岁了,但他仍然坚持在讲台上为一批又一批学员讲述当年修渠的故事,传承着红旗渠精神。

所获荣誉

1966年,三条干渠竣工总结大会上被评为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

2023年1月,入选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人物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在上世纪60年代,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改善生存条件,在党的领导下,林州市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英雄气概,用10年时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修建了全长1500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人工天河——红旗渠,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红旗渠的建设实践,充分显示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无限创造力,显示了党的坚强领导对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性。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

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与伟大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参考资料